专访《圆梦南水北调》作者:作家都应是“矿工”
发布时间: 2014-08-20 13:24:2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陈保龙 | 责任编辑: 陈保龙
赵学儒认为,作家在农民中应该就是农民,在工人中应该就是工人,在干部中应该就是干部,在知识分子中应该就是知识分子……
中国网8月20日讯 近年,赵学儒倾注于南水北调题材的写作,继《向人民报告——中国南水北调大移民》(中、英版)出版后,《圆梦南水北调》日前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之前该书精编版《圆梦者之歌》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血脉——中国南水北调北京纪实》也将在今年年底前出版。对于创作这些作品的动力,赵学儒在接受中国网采访时表示,“作家就应该像‘矿工’一样,不断挖掘各种题材,将正能量传递给每一个人。”
南水北调不仅仅是一项工程
中国网: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何建明曾经说过“南水北调是一座值得挖掘的文学宝藏”。《圆梦南水北调》是您第二部南水北调题材的著作。相信对于南水北调工程,您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赵学儒:的确,两本书的创作,让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南水北调的意义。
首先,南水北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有效缓解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是事关发展全局和保障民生的重大工程。它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非常巨大。
人类文明的早期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河流文明发展史。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依水而居,依水而存,依水而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修建了很多的调水工程,解决人类饮水及灌溉、发电、生态等问题,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南水北调工程正是改变了人类依水而居,依水而存,依水而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使水资源能够按照人类的意愿更好地服务人类。这是人类治水理念、治水活动与治水成果的进步和巨大升华,也是人类文明史进程中值得大书特书的。
南水北调工程由毛泽东主席提议,经过半个世纪的科学论证和十余年、数百万人的奉献,改变了万古长江自西向东入海的历史,分流向北润泽北方苍生,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伟大的奇迹。奇迹的背后,是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孕育的南水北调精神,是留给后人的巨大财富,作为一名作家有责任和义务去总结,去记录,去传承。
南水北调工程完全可以与刚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媲美,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已经超过中国大运河。中国大运河举世闻名,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大运河主要解决了漕、盐运问题,融合了南北方的文化,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南水北调在融合各地文化的基础上,优化配置了水资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态改善提供了保障。
作家应该讴歌南水北调
中国网:对于南水北调这座富矿,身为作家的您,又是如何看待呢?
赵学儒:南水北调工程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调水规模世界最大、受益范围世界最广、受益人口世界最多,工程本身也出现诸多世界性难题。这些难题的每次破解,都是一支创新的歌,都是一首超越的诗,都是一幅流动的画。南水北调通水之后,其壮观不亚于“清明上河图”。
水者,血也!这是我近年发自肺腑的喊声。中国北方缺水,已经到了危机的地步。现在的情况是,高楼越来越高,地下水水位却越来越低;人口越来越多,水量却越来越少;人们吃穿越来越好,水质却越来越差。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00立方米,是世界上最少的。试想,如果北京停水几天,这个国际大都市将会如何?这个我们都不敢也无法去想想,而南水北调将诠 释诸多缺水的命题。
南水北调工程这座富矿,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我们纵览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不胜枚举,然而真正能够为世人熟知称颂的,大多借助文学作品之力得以流芳千古。作家也只有让创作灵感与伟大建筑工程相互碰撞,与时代的脚步并驾齐驱,才能闪耀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火花。
南水北调建设者是我的兄弟
中国网:《圆梦南水北调》一书主要是描述了南水北调奉献者的精神。您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真实、生动地展示这些奉献者精神的?
赵学儒:很简单,我把他们当成是我的兄弟。我本身就是一位水利建设者。这点可能是我与其他作家不同的地方,其他作家在写建设者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感动,是讴歌,我却同时感到自豪,发自内心的自豪!
我刚刚参加工作,就在一座水电站建设工地,当施工员,当技术员,住帐篷,啃窝头,抡铁锤,开山劈岭,修渠筑坝。我们很有成就感,就是水电站在我们的手中建成。之后,我又投入“胜利大渠”的建设和修复。那人那事,依然历历在目;那情那感,还在血管涌动。如今,见到每位建设者,都格外亲切,所以称他们为兄弟。
他们的精神我远没挖掘够
中国网:看过《圆梦南水北调》一书的人,被您这些兄弟的精神所感动。但是我们的网友还不知道,在这里请您为我们介绍几个兄弟。
赵学儒:几年中,我写南水北调建设者的文章数十篇,《圆梦南水北调》入选了陈建国、杨凤梧、张小厅等建设者的故事。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建国修渠带着老爹到工地”。这是《谁说忠孝难两全》的题记。主人公陈建国的母亲刚刚去世,多病的老父亲没人照顾,他便把父亲接到工地。在工地,父亲几次险些被病魔夺去生命,多亏工地离医院较近,及时抢救,才脱离险情。如果在那偏远的乡村,儿子和父亲早已经天各一方。父亲来到工地,减少了繁忙时期儿子回家的探望时间,还帮助工程做了一些事情。
陈建国感慨:等工程结束,他想给母亲刻个石碑,从自己建的渠道里打一桶清澈的丹江水,亲手洒在母亲的坟前。他知道,娘是懂得儿子的,她叫儿子多为党为国家做点事情。曾经双目失明,又重见光明的娘,永远都会给儿子春光般的明媚;等工程结束,南水北调的伟大梦想就实现了。那时,北方的天更蓝了,山更青了,街更净了,空气更新鲜了。那时,我要带着76岁的老爹,随着南水北调的水,沿渠北上北京,去看看团城湖。
陈建国的事迹广泛流传,2012年获得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人,2013年获得中央电视台三农人物。
《高坝无言》记述了南水北调丹江口大坝加高中的人和事。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为了南水自流到北京,需要抬高大坝的高程,使得水往低处流。76岁的杨凤梧老人,从丹江口水库建设时来到这里,见证了一位工程师与工程共存亡的真实事迹和建设时期鲜为人知的故事,孕育了非常时期的特殊爱情,失去了自己的宝贝儿子。若干年后,作为代表国家的质量总监,他又来到这里,被称为质量守护的“倔老头”。
南水北调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师张小厅的父亲在修建北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