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清:艺求奉献
(作者系高邮市文联主席)
一生何求?人这一辈子,得到过,失去过,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却在于有没有奉献过。对于艺术家而言,更是如此。艺术家创作作品,没有奉献精神出不了精品佳作。文艺爱好者们之所以有共同语言,就在于大家都有颗通过文艺的方式向社会奉献自己的初心。
艺求奉献,是一个分享的过程。虽说创作是一个绝对个性化的过程,但作品的价值还在于分享于人、有益于人。许多初涉文艺者,一开始都有强烈的发表欲望、展示欲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社会的认可。这其实就是一种分享。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孤独是最内心的寂寞,通过艺术形式与世界达成同频共振,与他人达成同步共识,确实是很好的选择。前人奉献给我们分享的艺术作品,在时间筛选下形成传世经典,让我们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启迪着我们的人生。而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没有对艺术的奉献精神,只图在艺术上谋求名利,那就难以与人分享他真实的所思所想,更谈不上真正的文艺创作了。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文艺明星只能红火一时,终究被时代淘汰的缘故。
艺求奉献,是一个升华的过程。有人常问,奉献是为了什么?我说,是为了升华。人总有缺点,有不足,但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义务帮助你找到不足、弥补缺点。那么,我们就得首先为他人为社会奉献,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个回报,不是成名成家,而是在分享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接受评判、感受自我,进而有所进步。从处女作到代表作,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的成长成熟过程,也可以给自己的成长成熟一个参考座标。文艺作品的价值,用钱来衡量可以在升值贬值中看到世人的态度,但对于爱好文艺、追求艺术的人们来说,看的不是市场价格,而是作品本身。名利终究身外之物,作品本身给了我们人生境界的升华,就已经足矣。
艺求奉献,是一个无我的过程。创作文艺作品经常遇到“小我”“大我”之争,如何实现“小中见大”“大中有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看来,只有以奉献的精神去创作,才能真正体会到艺术的魅力。无论“小我”“大我”,终将“无我”。只有“无我”,才能“有我”。每个人都将在世间消失,正如汪曾祺所写“许多歌声消失了”一样,留存传世的毕竟是少之又少的少数。那么,现在我们又何必为一时名利之争,而让一世又一世的经典笑话我们。平心静气地爱好,不急不火地追求,随着自我的不断升华,还有什么可遗憾、可抱怨。日常生活中,不少退休的人都在重新拾起自己年轻时的文艺爱好,经过人生百态的岁月打磨,他们终于回归了“自我”。至于现在的年轻人,真心爱好文艺的不是太多,在社会生存的功利化选择怪不得他们。我们今天所有的努力,只希望有一天他们知道文艺一直在,文艺也可以点亮生活。
最近一段时间,高邮文艺界组织开展“修身守正、立心铸魂”大讨论,高邮市作家协会、舞蹈家协会、音乐家协会、戏曲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先后成功完成换届任务,大家一致形成共识:淡化名利思想,强化奉献精神。唯有奉献,才能团结协作、更好地服务会员,才能共同进步、更好地回报社会。协会的职务也好,文艺家的称谓也好,都是过眼烟云,只有奉献了什么才能让人们记得住、说声好。
(本文原载《扬州晚报》2021年12月10日“大家说”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