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化“部落”的兴起
孙泉
拉起文化巨匠的大旗,逐令五湖四海,东西南北,边陲城关,一时,数万人,从鹤发老翁到靓丽青年;从高等学府的教授到义务教育中的学童;从政府官员到市井百姓,他们迷一般以文化的方式潮水似地汇集在这个大旗下形成“汪迷部落”。这就是文化巨人汪曾祺故乡竖起的“大旗”。在这面大旗下,开始数十人,仅几年时间,数万人蜂拥而来。目前,这股“潮水”不仅没有陷入低潮,而是高潮叠起,使这个“部落”越扩越大,声誉越来越响,如磐般兴起。
在这个经济大潮的时代,文化,尤其是文学推进的动力不足的前景下,“汪迷部落”将文化事业搞得有声有色。
事是由人做的,事情做得好,与做事的人密不可分,所以,在说事之前,先得提一提带头做事的人。
这个文化部落的“首领”是赵德清,汪曾祺故乡、高邮市文联主席。说起赵德清,长着一副标准的“官脸”,如果拍张标准像,无论是见过还是没见过他,肯定没人说他是“百姓”。重要的是,他虽然是个政府“官员”,但是文笔好,创新工作方法又多。2016年10月7日,超级汪迷赵德清通过手机微信朋友圈自发建立的汪迷文学文艺爱好者群,10月26日以收录交流汪迷文章为主的微信公众号“汪迷部落”应运开通。至此,全国各地的汪迷、汪研们通过汪迷群和汪迷部落微信公众号,似潮水般追寻汪曾祺文学的足迹,全国许多著名的汪研专家们都加入其中。据悉,时至今日“汪迷部落”已突破数万人大关,搜索汪迷部落页面累计统计阅读量己超过150万人次。如今的“汪迷部落”已成了宣传高邮市,宣传汪曾祺的一张响亮名片。
这张名片是怎么擦亮的,远的不说,仅是虎年春节这段时间,他们做了多少事,你就知道这张名片能不亮才怪。
迎新春,过大年,过了小年二十三应该就是年的开始,家家户户都在筹办迎新年的各种准备。汪迷部落也在准备迎接虎年的到来,然而,他们不是做各种物质准备,而是准备多种文化大餐。
在即将进入2022年的前夜,汪迷部落“首领”赵德清在他的文章《逐光前行》一文中说道:我们以建设文化高地为目标,“以文化人、以文赋能、以文兴业”,开创高邮文化文艺发展新局面。以此拉开了2022年汪迷部落春节文化的“序幕”。
进入2022年,汪迷部落先后编辑发布了汪迷们节日期间撰写的带着汪曾祺浓厚“乡土”味的文化特辑:《桂花蜜糖藕》、《咸菜茨菇汤》、《党的温度暖万家》、《除夕,陪爸爸逛街》、《暖风吹进“汪迷部落”》、《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年味》、《虎年画虎》、《逐光前行》、《年年有鱼》、《年饱》等。截止元宵节,不下50篇。
发布文章仅是汪迷部落的一个方面,他们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迎新春文化活动和各种培训班。
“闹元宵”,汪迷部落和老师们声情并茂地朗诵汪老的部分作品《我的家乡在高邮》《故乡的元宵》《冬天》《荷花》《早春》《还好有你》等,还朗诵了汪迷部落值班群部分作家的作品,当然少不了古人对元宵节的歌吟:“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辛弃疾的一首描写正月十五上元夜,人们欢庆佳节的诗句。
元宵节阖家团圆,汪迷部落将虎年春节的活动推向文化新起点,当日,群贤毕至,汪曾祺的写作者、爱好者、研究者齐聚已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为高邮市青年作家周荣池所撰写的散文《汪曾祺笔下的乡土世界》进行研讨。前来参加的有千里之外西安《美文》杂志社常务副主编穆涛、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文学报》主编陆梅。他们对其作品的语言叹为观止,沉稳雅致创作手法赞不绝口,认为周荣池的写作方式是对过去散文固有套路的一次挑战。
当天,还举办了“纪念汪曾祺,唱响《沙家浜》”和第四期作家读书培训班。
节日期间,汪迷们没有歇脚,“首领”也是忙得不亦乐乎,尤其是汪迷部落值班志愿者,从除夕到元宵节,一天也没歇过,按时去值班。到目前为止,志愿值班作家已有20余人,无论春夏秋冬,还是烈日高温,风雪严寒,他们都坚守部落阵地,接待游客,阅读汪著,书写笔记。
汪迷部落的兴起是汪迷们自我推动的结果,也是市委借助巨匠汪曾祺将高邮市文化做大做强的愿景。大年初二,市委书记张利视察汪迷部落,与值班人员亲切交谈,鼓舞作家,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汪迷部落的兴盛。 (2022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