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我的“另一半”,是桥牌。2011年,我的征文《我的一半是桥牌》,获中国桥牌协会奖励。
大凡崇拜邓小平的人,对桥牌不会陌生。
桥牌是智慧之士设计的一种最有乐趣、最聪明的扑克牌游戏,也是一项竞技性很强的体育运动。1978年在筹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在一封群众联名要求开展桥牌运动的来信上批示:“请体委考虑。”从此,桥牌运动得以在我国正式开展。
桥牌已成为2012年夏季奥运会表演项目,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2022年杭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桥牌人口少,是我国国情。近期目标:让桥牌人口增加10倍。
我在基层工作,学非所用,对“买官”说不,早早告退官场。桥牌赛场,成为展示自我的舞台。
与桥牌结缘40年之际,我荣获广东省桥牌协会30周年贡献奖。这是桥牌界对我桥牌人生的肯定。
大学结缘 回乡发展
结缘桥牌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初。
1977年,我国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我考上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也迎来开启桥牌人生的机遇。
中山大学早在1979年就开展桥牌运动,是全国率先开展桥牌运动的高校之一。数学专业78级的师弟师妹常在男生宿舍打桥牌,当中的“高州妹”(当年同是湛江老乡)印象较深。遗憾的是,我一次次与桥牌擦肩而过。
1981年9月,大学生涯的最后一学期,桥牌终于走进了我的人生。
那是寻常的一个夜晚。晚自修后,同学陆续回到了宿舍。在隔壁房间,几个同学说起了桥牌的话题。吴江波同学见过别人打桥牌,他拿出一副扑克牌,一边发牌,一边简要讲述桥牌的打法。我和3个同学一人拿起一手牌,打了人生第一副桥牌。
姗姗来迟的桥牌,令我一见钟情、相见恨晚。
第二天,我向78数学的师弟借回一本《桥牌入门》,粗读一遍,记下计分方法,就三天两头拉同学打桥牌,把班上近半男生包括后来攻克世界数学难题的朱熹平同学,还有 77自控的梁建华和“高个”,拉上牌桌。数学学子天生就是打桥牌的料,尽管叫牌(采用“高个”传授的“数点叫牌法”)原始,但做庄、防守无师自通,自成章法,个个出手不凡。短短几天时间,桥牌就凭着独特魅力,取代升级(“拖拉机”前身)、象棋,成为77数学“第一运动”。我和同班同学还和牌龄长一二年的师弟进行了4场“4人复式”的较量,战绩是二胜二负。
1982年1月,我大学毕业,学校拟分配我到国家统计局工作。即将分配回原籍北京的梁建华和“高个”,“第一时间”邀我到北京后一起组队打桥牌。但命运跟我开了个玩笑,我最终被分配到远离城市、远离桥牌的吴川县(1994年改县级市)工作,工作单位是吴川县对外经济工作委员会。
吴川属粤西湛江地区(后地市合并为湛江市),由湛江管辖,当年几乎没人打桥牌。我的工作不需要专业知识(学非所用),十分轻松。组织开展桥牌运动,成为我最大愿望。每天,我扑克牌随身带,不厌其烦地向亲友、同事宣传桥牌,讲述桥牌知识,手把手地教打桥牌。毕业头年,我向近百人推介了桥牌。遗憾的是,接受桥牌的人寥寥无几。其中一位,是吴川女子象棋冠军,会打升级,对桥牌颇有悟性,在我指导下,她也打了人生第一副桥牌,还有热心人为我俩“牵线搭桥”。但不久,她就从我眼里消失了,也许她此生仅仅打了唯一一副桥牌。直到如今,吴川桥坛依然少了“半边天”。
经过不懈努力,我身边终于有了一些打桥牌的朋友。在吴川县城,以我为中心,形成一个桥牌小圈子,周末或假日,牌友相约而来,围成一桌或二桌,一起享受桥牌人生。
当我身边打桥牌的朋友达到两位数后,我有了组织比赛、推动桥牌运动发展的计划,并于1987年付诸于行动。
万事起头难。在吴川首次组织举办桥牌比赛,难上加难。
要举办桥牌比赛,牌套必不可少。当年,在广州也买不到牌套,据说只有北京、上海有卖。我通过与大学同班同学彭强通信联系得知,在广州白云机场附近高校读书的某学生有多余的牌套。一次到广州出差,我坐车到了白云机场附近,下车后绕着白云机场走了40多分钟,好不容易才找到那学生,买下16个牌套。随后,在吴川县直属机关党委、吴川县总工会协助下,解决了比赛经费和场地。我把比赛时间定在暑假,方便回家度假的高校学子参赛。
1987年8月9日下午,由吴川县直属机关党委、吴川县总工会联合主办的吴川县首次桥牌比赛在吴川县工人文化宫拉开帷幕。首先举行双人赛。谢天谢地,刚好来了16人,一个不能少,凑成4桌。经过数轮紧张激烈争夺,我和搭档王戎夺得东西组冠军,直属机关的李劲勇、陈小伟夺得南北组冠军。晚上举行团体赛,有几人缺席,刚好来了12人,一个不能少,凑成3队(只能2桌,遗憾)。经过抽签,我和王戎、李劲勇、陈小伟组成一个队,名副其实的直属机关队。最终,直属机关队完胜另外两个队,夺得吴川首个桥牌团体冠军。
此后,逢重大节日我积极组织桥牌比赛,每年均举办一二次桥牌双人赛,至1992年共举办了7次,其中6次,我和搭档夺得冠军。
举办1989年国庆节桥牌比赛颇费周折。
此前,我经过组织程序,于1989年1月在吴川县第四次文代会上当选吴川县文联(专职)副主席,走上领导岗位。1989年国庆节前,已在文联工作的我赴香港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完成在吴川对外经委的最后一项工作任务。10月2日,我还在香港返吴川的途中。回家后我一刻也没耽误,马不停蹄地筹备比赛。当年连电话也没有,通知参赛要逐一登门,幸亏县城小、桥牌圈子小。10月3日晚上,由县总工会主办的桥牌双人赛终于在工人文化宫准时开赛,8对牌手参加。经过7轮激烈较量,我和蔡伟强夺得冠军。
在吴川桥牌运动发展之初,吴川县总工会功不可没。除了提供比赛场地和部分比赛经费外,吴川县总工会还于1987年12月初组织吴川象棋队、桥牌队赴湛江南海西部石油公司进行为期两天的比赛。这是吴川桥牌队首次走出县门,尽管胜负没有大的悬念,但吴川桥牌队还是取得了后半场的胜利。1988年1月上旬,湛江南海西部石油公司象棋队、桥牌队回访吴川,两天的比赛,吴川桥牌队完败实力雄厚的南油桥牌队。
我到文联工作后,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推动吴川桥牌运动发展。1993年,我牵头组建吴川县桥牌协会。经过体育部门批准及民政部门登记,吴川县桥牌协会于1993年9月18日成立,同年12月4日召开成立大会。吴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林红卫,县政协副主席、体委副主任孔繁鑫和桥牌爱好者30多人出席成立大会,我当选主席,王戎、李劲勇、黄建伟当选副主席,蔡伟强当选秘书长。成立大会结束后,举行了为期两天的桥牌双人赛,我和王戎以较大优势夺得冠军。
桥牌协会成立后,吴川每年组织的比赛更多,还加强了与湛江的交流。应吴川桥牌协会邀请,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