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她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
他们的爱情、事业,竟然是从一块石头开始的......
一个石头变成龙的故事
作者 赵学儒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利报社记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客座教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兼职教授)

1.
我爱自卖自夸,就像老王卖瓜,尤其做了记者之后,认识的人多起来,逢人就介绍家乡的事。我从小喜欢“易水砚”,也就是用石头刻成的砚台,这自然是我最多炫耀的,甚至还写文章赞个不停。其实,我刚到北京的时候,曾被一位同事玩了一把。那时,同事说我夸大其词,甚至谎话连篇。在事实面前,我成了撒谎的孩子,脸上火辣辣地烫,一定出现了火烧云。
“你们那里的砚台就那么值得吹嘘吗?”同事问。
“那是!”我说。
我滔滔不绝介绍了“中华巨龙砚”。
古今书法家使用的砚台,一般也就碗大盆大或者缸那么大,而这方巨砚重30吨,长8米,宽3米,个子跟辆汽车似的。仅说这重量和体积,都是世界之最,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为证。
从设计构思、开采石料到巨砚竣工,用了三年时间,这一点也堪称中国乃至世界奇砚。
她的工艺,更是世界没有的。她主要是由56条龙9只神龟中国版图和日月等构图。56条龙代表中华56个民族,意为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复兴富强;9只寿龟乃华夏一统之意寓,祈盼江山永固;巨砚砚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日、月组成,意思是天地孕育万物,中华与日月同辉。
她的造型,与中国地形相仿,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龙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她的确是砚雕艺术的精品,堪称中华砚文化史诗力作。
最神奇的是龙的两只眼,我们叫“龙眼”,正位于北京和澳门的位置,愚示祖国和平统……
“停!”同事有点不耐烦的样子。
我停不下来,刹不住车。我说:“这块民族艺术珍宝,也反映了艺术家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挚爱。”
“好了!你吹得神乎其神,能否带我去现场看看?她放在哪儿?”同事问。
我说:“就在世纪坛呀!”
同事已经站起来。“走,你带我,马上去看看!”同事说。
到了世纪坛,我惊讶得嘴都合不上了,脸一定是白纸的颜色。我们围绕世纪坛转了几圈,也没有发现那个庞然大物。同事不说话,只是偷偷地笑,那是洋洋得意的笑,那是嘲笑别人的笑,那是鄙夷别人的笑。其实,我没有眼见为实,也是听家乡人说的,只是在故事中增加了一点“提鲜”的佐料。但是,我相信老乡的话不会有假,更重要的是我不能在同事面前认输。

2.
我拨通了易水砚雕刻大师邹洪利的电话,说明情况。
“这是真的。不过,因为艺术品不适于室外摆放,已经运走了!” 邹洪利说。
一位老者过来,我向他询问情况,正好他见证了巨龙在此横卧的过程。老者是一边叹气一边介绍的。
我见过呀,就放在那儿,太神奇了,我今生还是第一次见过那么美、那么大的砚台。可惜,不久就被游人拔掉龙须、抠去龙珠、揭走龙鳞……
你问为什么?有人认为,商人抠走一个龙珠供在家中就能发横财,妇女刮走一片龙鳞拿回家就能全家幸福,孩子能够顺顺当当考上大学;有人认为这是件古董,掰下一块拿回家保存等待升值;有的人想试探砚台的硬度,用砖头砸它。得,管理部门就把她运走了,说是运回易县老家修复。
后来?你问后来?后来我也不知道什么情况了。
老者说罢,同事反客为主,对我说:“其实,这些我都知道!”
我愣住了,久久。他知道,还说我夸大其词,说我谎话连篇。他是故意玩我!
“我不仅知道这里摆放过‘中华巨龙砚’,我还知道在人民大会堂陈列着一方‘归砚’。”
“归砚”我也听说过,但是没有见过,再不敢胡说乱说。
“我俩去看看?”他说。
“你不说我夸大其词,你不说我谎话连篇了。要去,你自己去,我才不陪你玩了呢!”我嗔怪他说。
“你看了,才能更好地‘吹嘘’!”同事说。
同事说的也有道理,对于记者来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应该在真实的基础上做好对家乡的宣传工作,这也是对我日益膨胀好奇心的满足。但愿不再是一场欢喜、一场沮丧。

3
我面对雄伟、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走来,觉得自己也高大、神圣了许多。过了安检,我们直接来到“归砚”身边。1997年,为纪念香港回归制作的4吨巨砚“归砚”,显得格外熟悉、亲切,他好像在这里不只是述说易县砚乡故里的自豪,却是正在娓娓道来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
一块永久牌匾介绍:《归砚》取材于易水砚石。易水砚是中国名砚之一,石质坚润而刚,滑中有涩,产于河北易县,为中国制砚鼻祖。《古砚》长280厘米、宽220厘米、高100厘米,重达4吨,由20名制砚师历时两年零3个月制造完成。制砚师因石施艺,采用浮雕、透雕、立雕等多种工艺,雕刻了23条龙和历史上“秦始皇巡长城”的形象,构思巧妙,气势恢宏,堪称世界真品。
这与我们亲眼目睹的《归砚》一样,上边有9条主龙,象征天下九州;万里长城,象征统一大业,寓意祖国统一,众望所归,故名《归砚》,表达了中华民族崇尚团结、追求统一的决心。
我在《归砚》前松了一口气,准确说是扬眉吐气,至少不再被同事搞得那样难堪。
同事不仅不再给我难堪,甚至比我还兴奋地“吹嘘”了一通:
据我所知,还有一块《归缘砚》,据说长16米、宽4.4米、高1.6米,体重110吨。她的造型非常独特,创意很是新颖,意境的确深邃,内涵尤其丰富,目前作为中华第一宝砚,收藏在北京园博园珍砚阁。
还有,《菊花牡丹图》,石质为紫翠石,随形,以菊花、牡丹、锦鸡图案入砚,以石中天然色彩雕刻花鸟,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趣味性。牡丹、菊花象征繁荣,锦鸡象征和平,取“和平繁荣”之意。此砚由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还有,《群星璀璨》,由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时收藏。
《乾坤朝阳砚》,由法国总统希拉克收藏。
他滔滔不绝,好像比我知道的都多!
《二龙戏珠》,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和金奖,曾经作为国礼赠送世界华商大会七十七国代表团团长及二十多位国家领导人;《八仙过海》曾作为国礼赠送日本明仁天皇;《金秋砚》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易水砚雕刻技艺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评为“中华诚信老字号”……
人民大会堂,那是一个给人力量和勇气的地方。我们从那里出来,我感到自己的腰杆挺得笔直。“你真是个易砚通!但是,你知道易水砚的历史吗?你知道她的精湛工艺吗?你知道她的悲欢离合吗……”我是土生土长的砚乡人,我了解的一定比他多得多。我要报复他玩我之痒。
他果然又饥又渴地望着我,求我快告诉他。
我已经顾不得报复他,那股自卖自夸的欲望,催我讲述易水砚的故事。

4
如果说易水砚,我必须先介绍一下易水河。你知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诗吧,这就是公元前227年,在易水河边送荆轲去刺秦时的慷慨悲歌。易水就是易水河。《山海经》记载,早在4500-5000年前,这里就居住有易氏部落,易水河是易州先民的母亲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奚超、奚廷圭父子在易水南岸钟南山津水峪发现易砚石材。
传说,唐代奚氏发明了石砚。据《保定名产》记载:“早在唐代,易州的奚超父子就继承了祖敏(唐代著名墨官,易州人)的松烟制墨技术,并在易水终南山津水峪发现了‘易水砚’。到了五代时,奚超之子奚庭硅被南唐皇帝授为‘墨官’,并赐国姓李,由易州迁居歙中,成了‘徽墨’、‘歙砚’的开山祖。而易砚也久盛不衰,成为北方闻名的‘文房四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