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
水兮水兮
□赵学儒
第一章 大洪水的启示
那时,魏宪田看到最多的标语是“农业学大寨”,听到最多的歌曲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感受最深的是红旗飘扬、喇叭高歌、人山人海的农田水利建设场面。高考的四个志愿,他都填了“工程”,其中有“水利工程”。当工程师,建设水系连通、阡陌纵横的家园,就是他的梦想。然而,他迈向梦想的第一步,却遭遇了一场大洪水噩梦的震慑。
1975年8月,河南板桥水库等水库群溃坝,数万人蒙难。1985年,魏宪田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这里参加复建前期准备工作,配合课题组开展水库大坝的病险及加固论证研究。河南板桥水库命运多舛,1978年开始复建,1981年停工缓建,1986年被列入国家“七五”重点工程项目,1987年复建工程再开工,1993年通过国家验收。
当时,这里所有人都在给他灌输水库垮坝的事。讲述者都是亲历者,基本还原了当时的情景,把他带到了那年那月那现场。他的头顶罩上了悲惨灾难。一两个月过去,他没有睡一个好觉。
“谁都想不到会下那么大雨……”
“多大?这么说吧,你用脸盆接水,盆子伸出再收回,水就满了。再给你打个比喻,你见过喷水的水龙头吧,当时就是喷水的样子。”
“当时,坝上一片混沌,雨柱儿砸得人睁不开眼,相隔几步无法听清对面人喊话。有人敲锣,组织职工、家属往高地转移。”
“当时,雨声、喊声嘈杂。我从来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眼睁睁地看着洪水上涨,漫过脚面、脚踝、小腿、膝盖。”
“老赵?应该是老李,在暴雨中用斧子凿树,记录洪水的位置。突然,一道闪电,紧接着是一串炸耳的惊雷,暴雨骤然停止,万籁俱寂,夜幕中竟然出现闪闪烁烁的星斗。我看到,水落了,有人大声欢喜地喊出来。”
“那速度太快,我几乎反应不过来,水库的水也在眨眼间退去。”
“你肯定见过,气球突然瘪了的样子。我不敢相信,这是溃坝了。洪水形成巨浪,蹿起几丈高,吼叫着扑向四面八方,田园、村落、集镇。”
那洪水排山倒海,威力太大了,连钢轨,就是京广铁路的钢轨,都被拧成了麻花;将一个五十吨的油罐冲出几十里;将巨大的石碾举上浪峰。”
…………
魏宪田找到《中国历史大洪水》,在原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写的序言中看到:河南省有29个县市1700万亩农田被淹,1100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倒塌房屋596万间……
他从大量资料中得知,1950年代“治淮大战”,因为水文资料很少、设计标准很低,板桥水库在工程运用中发现了裂缝。1955—1956年,按照苏联水工建筑物洪水标准进行设计,分别对板桥、石漫滩水库进行了工程扩建。谁都没想到,还是发生了大灾难。
“洪水无情,人命关天。工程质量,百年大计”的理念,被“75·8”深深刻在魏宪田生命中。
第二章 告别马颊河
马颊河,默默流淌在豫北平原,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黑夜白昼,或弯弯曲曲,或一直向前。在魏宪田的记忆中,她就像父亲脊背流淌的一股汗水,被擦拭了又渗出来,汩汩流淌。
魏宪田要读四年级时,跑到正在河边干活的父亲眼前。“爹,该交学费了!”他惴惴地说。他知道家里没钱。
父亲看了他一眼,低低地问:“多少钱?”
“七毛!”他小声应着,声音低得只有他能听得到。
父亲没有答应,也没有不答应。
魏宪田第一次发现,马颊河也没有一丁点声音。
第二天一早,魏宪田看到父亲背了一包麸糠,去了集镇。当晚,父亲把七毛钱给了他。
他小手攥紧七张大票,想起入学前父亲和乡邻的一段对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穷人家的娃再念书也不会有出息,还不如长大多挣工分实在。”
“再困难,俺也要供孩子上学!”父亲说。
魏宪田突然感觉,马颊河不只是父亲脊背的一股汗水,它就是一条倔强的河,无论怎样弯弯曲曲,却一直往前走。而在小河边,永远挺立着他的父亲。
他们姊妹九个,可想父亲作出那个决定多么艰难。魏宪田排行老五,却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他的弟弟是第二个大学生。
正在魏宪田铆足了劲要当工程师的时候,领导找他谈话,调他去漯河市一个闲置实验室,作为副主任去负责全面工作。他的脑袋一下子大了。
1996年,改革开放的熊熊大火,烧到了河南水利第一工程局。领导决定断“奶”,把实验室推向市场,去“找米下锅”,自我发展。当时的实验室无资质、无认证、无技能、无体系、无市场。
他这个“老五”遇到了“五无”。领导再三解释:“你的任务,就是养活那几个人。”其实,已经决定,别无选择。
他站在马颊河岸边,盯着河水发呆。一片片叶子飘落在水面上,被水冲走。在漩涡处,树叶被打翻,翻进水中,打几个圈,又翻上来,然后漂走了。他想,他就是一片树叶。
“借船出海”!魏宪田想启动某个检测项目,就找到一位“老大哥”。“我们研究研究吧!” “老大哥”盛气凌人,其实就是不肯带他们“刨食”。
一天晚上,魏宪田买好礼物,登门拜访“老大哥”,“老大哥”竟不开门。没有别的办法,又不肯回头,他认为水没有倒流的。于是,他在门口等了一夜,等“老大哥”早晨一开门,发现他迷糊在门口,才被诚心打动,答应带他们“玩玩”。
不久,漯河亚细亚商厦基桩检测项目落入他们囊中。这只是几千元的项目,对他们来说就是个大项目。他们全力以赴,所有人员一起上。几个昼夜,他们为业主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得到了业主的好评和信任。
初始的成功,激励着他们。 魏宪田决定,逐步从水利行业向其他行业渗透。可是,更大的难题来了。这个实验室是水利行业的检测机构,上级明确规定内部的服务不能收费;他们没有前期资质,跨行业服务受到了限制。
一次,魏宪田将一份检验报告递到某行政部门,一个负责人当面撕掉了报告。他先是一愣,而后什么话也没说,扭头就走了。他下了决心,一定要成为权威的检测机构!
漫长却紧张的日子,魏宪田带领一班人谋划战略:技术调整,项目扩张,全方位开拓,激活内外市场。靠干学并进历练技能,靠内引外联渗透市场,靠融入服务争取客户。他们先后启动基桩检测探索,启动环境条件达标,启动计量体系认证,启动行业资质创建……
2000年,机遇来了。
第三章 拥抱小浪底
魏宪田是个爱学习的人。从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工业民用建筑本科、水利水电工程研究生课程班到工商管理硕士、项目管理硕士、管理学同等学力博士,他一路求索。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个人如此,对单位也是如此。1999年8月,在秋风瑟瑟中,实验室一班人马来到黄河下游的小浪底。
他站在小浪底坝顶瞭望,黄河水从天而降,气势恢弘,势不可挡;俯视,黄河水浪涛滚滚,勇往直前。他感觉,马颊河给了他不舍进取、执着向前的精神,而黄河则带给他一种力量、一种气魄、一种担当、一种奔向大海的勇气。
黄河小浪底南岸输水隧洞关系到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综合功能的发挥,关系着洛阳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国计民生。来这里的每个职工,都手里捏了一把汗。
“魏主任,我有点担心,这么重要的工程,咱能做好吗?”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职工问。
魏宪田微微一笑说:“没有金刚钻,谁敢揽瓷器活啊!”
他的微笑中带着满满的自信。他清楚,只要按照规矩去做,大工程和小工程是一样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实验室一路走来,虽不大但讲规矩,定规矩,守规矩,已经规范化运作,可以承担大工程检测。
每个人都清楚,“诚信在先、质量为本”是他们坚守的准则,“质量零缺陷、报告零失误、服务零投诉、管理零失误”是他们的目标,“做到每一道程序管理一丝不苟、每一个要素环节科学规范有序、每一个检测数据真实准确”是他们的行动。
规矩,让他们战胜了一个个困难。
作为管理者,魏宪田始终把“完善制度、明确责任、优化流程”作为重点,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