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个秋,人间有味是清欢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30日 阅读:56 评论:0

"天凉好个秋",这五个字一出口,便觉唇齿间盈满清凉,秋意如一位不期而至的老友,带着成熟与从容,轻轻叩响季节的门扉,辛弃疾当年写下"却道天凉好个秋"时,心中翻涌着多少欲说还休的感慨?而今日我们重吟此句,又该如何接续这份秋日的思绪?或许,苏轼早已给出了答案——"人间有味是清欢",天凉好个秋,正是因为它为我们创造了品味清欢的绝佳时刻;人间有味是清欢,则道出了在繁华落尽后,生命最本真的滋味,这两句诗词跨越时空的对话,恰如秋日里的一场细雨,滋润着现代人干渴的心灵。

天凉好个秋,人间有味是清欢

秋日的凉意是大自然最温柔的提醒,当第一缕秋风掠过发梢,当第一片黄叶旋转落地,我们的感官突然苏醒,这种凉不同于冬之凛冽,不似春之料峭,亦非夏之燠热中的短暂喘息,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清醒剂,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秋凉的独特质感——它是新鲜的,是澄澈的,是能洗净尘世烦忧的,古代文人墨客对秋凉情有独钟,不仅因为它带来了身体上的舒适,更因为它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清明,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秋,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中的秋,都是心灵与外物共鸣的产物,秋凉如一位睿智的长者,不言不语却让我们在它的怀抱中学会沉思,懂得放下。

而"人间有味是清欢"则揭示了面对秋凉应有的心境,清欢,这一被苏轼精妙捕捉的生活哲学,不是大喜大悲,不是浓墨重彩,而是"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般的微妙喜悦,在物质过剩的当代社会,我们被训练得追求刺激、渴望强烈快感,却逐渐丧失了体验清欢的能力,清欢是晨起时一杯温度恰好的白开水,是散步时偶遇的一株顽强生长的野花,是夜深人静时重读旧信的会心一笑,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清欢,张岱"湖心亭看雪"是清欢,汪曾祺笔下的一茶一饭也是清欢,这些瞬间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们平凡至极却又直指人心,不需要昂贵的代价,却需要一颗能慢下来、能细致感受的心。

将"天凉好个秋"与"人间有味是清欢"并置,我们不难发现两者间存在着深刻的精神联系,秋日的凉意褪去了夏日的浮躁,为清欢的出现创造了理想环境;而清欢的心境又使我们能够充分领略秋凉之美,不至陷入传统悲秋的窠臼,这种联结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表现:秋日品茗,茶香与秋气交融;重阳登高,开阔视野与澄明心境相得益彰;中秋赏月,团圆之乐与宇宙之思和谐统一,古人深谙此道,他们不追求永恒的盛夏,而是懂得欣赏四季轮转中各具特色的美,秋日教会我们接纳生命的减法哲学——繁华终将落尽,而落尽后方见本真,就像银杏树,夏日里绿叶葱茏与众生无异,直到秋凉时分的金黄才展现出它独一无二的风姿。

现代人尤其需要从"天凉好个秋"中领悟生活的智慧,在信息爆炸、节奏疯狂的时代,我们的感官被过度刺激,心灵却日益贫瘠,我们追求热度却害怕冷却,渴望充实却恐惧空白,而秋凉恰如其分地提醒我们:适当的冷却是思考的前提,必要的空白是创造的源泉,德国诗人里尔克在《秋日》中写道:"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温暖,/催促它们向完美绽放,/再把最后的甜味压入浓酒。"这"浓酒"不正是经历沉淀后的清欢吗?秋日不是终点,而是成熟的开始;清欢不是妥协,而是更高层次的生活艺术,当我们学会在秋凉中寻找清欢,便掌握了对抗时代焦虑的秘密武器——不是通过增加外在刺激,而是通过深化内在体验。

天凉好个秋,接什么?接"人间有味是清欢",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接"一蓑烟雨任平生",秋日之美,正在于它邀请我们放慢脚步,回归本真,在这个意义上,每个秋天都是一次重新认识自我、调整生活节奏的机会,当金风送爽,不妨学古人"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当夜凉如水,可以"卧看牵牛织女星";当秋阳和煦,宜"采菊东篱下",天凉确是好个秋,而能在秋凉中品味清欢的人,便掌握了生活的艺术,领悟了幸福的真谛,这或许就是古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生活智慧——在最简单的季节变换中,发现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最平凡的生活细节里,体验最持久的内心喜悦。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028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