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与其兄苏轼并称“苏氏兄弟”,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一生历经宦海沉浮,晚年退隐颍川(今河南许昌),潜心著述,直至去世,关于苏辙的去世,历史记载较为简略,但通过梳理其晚年生活、健康状况及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位文豪的终章。 一、苏辙的晚年生活 苏辙的政治生涯历经坎坷,早年因支持王安石变法而崭露头角,后又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新党重新掌权,苏辙被贬至雷州(今广东雷州),后移居循州(今广东龙川),直到宋徽宗即位(1100年),他才得以赦免,并逐渐恢复名誉。 晚年的苏辙选择远离政治,定居颍川(今河南许昌),专心著述,他自号“颍滨遗老”,表明自己已无意仕途,而是以著书立说、修身养性为主。 苏辙晚年致力于整理自己的文集,并完成《春秋集解》《老子解》《古史》等重要著作,他的文章风格沉稳内敛,与其兄苏轼的豪放洒脱形成鲜明对比,他还修订了《栾城集》,使其成为后世研究苏辙思想的重要文献。 苏辙晚年与家人团聚,其子苏迟、苏适等陪伴左右,尽管兄长苏轼已于1101年去世,但苏辙仍与黄庭坚、晁补之等文人保持书信往来,继续参与文学交流。 二、苏辙的健康状况与逝世 苏辙晚年身体状况逐渐衰退,据其诗文记载,他常受眼疾、风湿等病症困扰,他在《病后》一诗中写道:“病眼昏花已数年,只应江海寄馀生。”可见其视力严重受损,长期的贬谪生涯也影响了他的健康,尤其是岭南的湿热气候可能加剧了他的风湿病。 苏辙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十月三日(公历10月25日)在颍川(今河南许昌)去世,享年73岁,这一记载见于《宋史·苏辙传》及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 由于史料记载有限,苏辙的具体死因并无明确说法,但可以推测: 自然衰老:73岁在古代已属高寿,符合自然衰老致死的可能。 慢性疾病:长期的眼疾、风湿可能影响其生活质量,最终导致身体衰竭。 心理因素:兄长苏轼的去世、政治上的失意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加速衰老。 三、苏辙的葬礼与后世评价 苏辙去世后,其子苏迟等人将其安葬于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的“小峨眉山”,与其兄苏轼的墓地相邻,后人称“二苏坟”,这一安排体现了兄弟情深,也符合苏辙生前的意愿。 苏辙去世后,宋徽宗追赠其为“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肯定其文学与政治贡献,南宋理学家朱熹评价苏辙:“子由之文,严谨有法,虽不及子瞻(苏轼)之雄放,然亦自是一家。” 明清时期,苏辙的文学地位进一步巩固,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其政论、史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苏辙逝世的历史背景 苏辙去世的1112年,正值北宋末年,社会矛盾加剧,金国崛起,北宋王朝已步入衰亡阶段,尽管苏辙晚年远离政治,但他的去世仍被视为一个时代的终结——随着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文人的相继离世,北宋文坛的黄金时代逐渐落幕。 五、结语 苏辙的去世标志着一代文豪的终章,他的一生历经政治浮沉,晚年退隐著述,最终在颍川安详离世,尽管史料对其死因记载不详,但可以确定的是,他的文学与思想遗产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后人研读。 苏辙与苏轼的兄弟情谊、他的政治智慧、文学成就,共同构成了北宋文化史的重要篇章,他的逝世不仅是个人生命的终结,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北宋士大夫的最终归宿。 (全文共计约1800字) 1、《宋史·苏辙传》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3、苏辙,《栾城集》 4、朱熹,《朱子语类》 5、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
**1. 政治生涯的终结
**2. 学术与文学成就
**3. 家庭与社交
**1. 健康状况的恶化
**2. 去世时间与地点
**3. 死因推测
**1. 葬礼与安葬
**2. 后世评价
**参考文献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256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