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传说

装聋作哑的诗句

作者:im 时间:2023年05月28日 阅读:192 评论:0

  

探究装聋作哑的诗句

装聋作哑的诗句

  装聋作哑是一种常见的伪装手段,常用于逃避问题、回避责任或者保护自己。在诗歌中,装聋作哑也是一个常见的表现手法。它可以让诗人在不露声色的情况下,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情节的铺陈,传达出更加深刻的思想意义。那么,具体有哪些诗句表现了装聋作哑呢?

  

1.《小石潭记》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句诗出自唐代严武的《小石潭记》,原诗上下文中提到的是一位名叫陈子昂的高士乘船南归,大风巨浪仿佛将其吞没,但他却安然无恙地渡过了大海。诗句中的“直挂云帆”形象地表现了船只在大风中奋勇向前的情景,而“破浪会有时”则是表达了作者对陈子昂坚毅不拔、勇往直前的赞美之情。

  此句诗并没有明确地表达出作者看到了陈子昂的英勇,而是通过间接地描述来展现出他的各种美德。这种装聋作哑的手法,令人在品读诗句时倍感深入,也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诗意盎然。

  

2.《离骚》中“斥鴳笑吾黔嫠,余其母矣”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斥鸩”一章中的这句“斥鴳笑吾黔嫠,余其母矣”,表达了诗人屈原对凤凰的悼念之情。

  这句诗中的“斥”字意为“责备”,指诗人在哀悼凤凰时被周围人嘲笑。而“鴳”则寓意与凤凰相似的景色和飞行能力,表达出诗人敬重凤凰的思想。最后一句“余其母矣”则隐喻诗人嫁祸于母,给人一种胼手胝足、望眼欲穿的感觉。

  这句诗句歌颂了凤凰的高贵和诗人对它的敬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愤怒不平的情感。它以间接的方式传达了作者装聋作哑般的心思,让读者自行领悟情感背后的深意。

  

3.白居易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巨匠之一,他的《长恨歌》《琵琶行》等脍炙人口。而他的这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则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句。

  这句诗并没有明显的主语,而是直入主题地描写了饮酒时的情景。通过“暗香盈袖”的描绘,诗句中蕴涵出了深深的艳情,时而婉约、时而浪漫。接下来的诗句中,作者又含蓄地揭示出了感情的真正意图:“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白居易借助间接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暧昧情愫的妙处。装聋作哑不仅有助于表达情感,还能使诗笔更为飘逸,增强文字的韵味。

  

4.李清照的“偷眼看”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女词人,她的作品饱含对生活、自然以及爱情的真挚情感。其中她的这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曾经人事已三更,泪却成行又落斜。倚楼黄昏独自愁,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院月斜无人语,摇梦长叹空悲切。”则显得尤为含蓄、充满情感。

  这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偷眼看”的词句。在诗中,当李清照形容自己含泪站在楼上时,她并没有大声抽泣或者哭泣,而是选择“偷眼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这样明显的装聋作哑手法,添加了更多的神秘感和想象力,令人心中黯然神伤。

  

5.苏轼的“木兰花事”

  苏轼是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等多面手,他的诗词笔锋犀利、意味深长。其中他的“木兰花事”就运用了一种复杂的装聋作哑手法。

  “木兰花事”是苏轼的一篇小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轻的拟装成女子参军的故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词句通过描绘周围风景的变化,表达了主人公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而曲折起伏、不断探索的情感状态。而“雁门关外·望长城”则通过反复横跳的视角转换和泛泛而谈的话语运用,东窜西跳地表达出作者在精神上的追求。

  苏轼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隐藏于文字之间,让读者在撷取真理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种由表及里、由错综和盘到深刻剖析的思考方式,正是装聋作哑在诗歌中的最高体现。

  

总结

  装聋作哑是一种可以将意境、感情等深层语义传递给读者的诗歌手法。具体而言,诗人可以通过间接描写、暗示等方式传达出更为深刻的

标签: 情感 诗人 诗句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265.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