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传说

遗恨失吞吴,历史长河中的一声叹息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2日 阅读:49 评论:0

"遗恨失吞吴"这五个字,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情感的深沉,它出自杜甫的《八阵图》一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短短二十字,却道尽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与遗憾,而其中的"吞"字,究竟该如何读?是"tūn"还是"tún"?这个看似简单的读音问题,实则牵涉到历史、文学与语言的深层意义。

遗恨失吞吴,历史长河中的一声叹息

一、"吞"字的读音之争

在"遗恨失吞吴"中,"吞"字的读音历来有两种观点:

1、读作"tūn":意为"吞并、消灭",指诸葛亮未能完成吞并东吴的夙愿。

2、读作"tún":通"屯",意为"驻守、防御",指诸葛亮因未能守住战略要地而遗憾。

从字义上看,"tūn"更符合"吞吴"的征服意味,而"tún"则更贴合诸葛亮稳健的军事风格,但从诗歌韵律来看,"吞"在平水韵中属"元"韵,读"tūn"更符合古音,现代学者多倾向于读"tūn",即"吞并"之意。

二、历史背景:诸葛亮的"吞吴"之谋

要理解"遗恨失吞吴",必须先回溯三国历史,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跨有荆益"的战略,意图联合东吴共抗曹操,待时机成熟再图统一,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惨败后,蜀汉元气大伤,诸葛亮北伐时,东吴已成盟友,而非吞并对象。"吞吴"更可能指早期战略构想,而非实际军事行动。

杜甫写此诗时,借古讽今,暗喻唐王朝未能收复失地的遗憾,诸葛亮的"遗恨",不仅是个人功业未竟之叹,更是时代洪流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三、文学意象:杜甫笔下的诸葛亮

杜甫一生崇敬诸葛亮,多次在诗中提及他。"遗恨失吞吴"并非指责,而是对英雄命运的悲悯,诗中的"江流石不转",象征诸葛亮如磐石般的忠诚,而"遗恨"则是历史无情的写照。

这种遗憾并非孤例,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同样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追思,中国文学中的"遗恨"主题,往往与家国情怀、壮志未酬相连,成为文人寄托情感的载体。

四、语言演变:从古音到现代读音

"吞"字在《广韵》中属"透母魂韵",中古音拟构为"thuən",与现代"tūn"接近,而"屯"字古音为"定母魂韵",读"dun",两字音近但不同,后世因音变而产生混淆。

类似的读音争议在古诗中并不少见,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今读"xié",但古音为"xiá",以押韵,语言是流动的,读音的变迁也折射出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五、现实启示:理想与现实的永恒矛盾

"遗恨失吞吴"不仅是历史故事,更是一种人生隐喻,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未竟之志:

- 政治家未能实现的改革理想,

- 艺术家未完成的杰作,

- 普通人未抵达的远方……

诸葛亮的遗憾提醒我们:即便谋略如神,也难逃命运捉弄,但正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让历史有了温度。

读懂"遗恨",方知历史之重

"遗恨失吞吴"的"吞"字读法,终究是小问题;而它所承载的历史沉思,才是大智慧,当我们重读杜甫的诗句,不仅是在辨析一个读音,更是在触摸一段跨越千年的情感。

或许,历史的魅力正在于此——它从不给出完美答案,却永远引人深思。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3039.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