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传说

书河上亭壁怎么念?——解读寇准诗作的音韵与意境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3日 阅读:58 评论:0

一、题目正音:揭开"书河上亭壁"的正确读法

书河上亭壁怎么念?——解读寇准诗作的音韵与意境

"书河上亭壁"这五个字作为诗题,其正确读法应当是"shū hé shàng tíng bì",这个题目出自北宋名相寇准的组诗作品,全名为《书河上亭壁四首》,是诗人在黄河边亭壁上题写的四首七言绝句,许多读者初次见到这个诗题时,往往会产生疑惑——"河上亭"是一个专有名词吗?"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在"亭壁"上题诗?

"书"在此处是"书写、题写"的意思,而非"书籍",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常有在名胜古迹、亭台楼阁题诗的传统,称为"题壁诗",这种创作方式始于唐代,盛于宋代,是文人即兴抒发情感的重要形式,寇准作为北宋政治家、诗人,在巡视黄河时,触景生情,将诗作直接题写在河畔亭子的墙壁上,故称"书河上亭壁"。

"河上亭"并非专有名词,而是指"黄河边上的亭子",寇准这组诗前有小序:"予顷从穰下移莅河阳,洎出中书,复领分陕,惟兹二镇,俯接洛都,皆山河襟带之地也,每凭高极望,思以诗句状其物景,久而方成四绝句,书于河上亭壁。"明确说明了创作背景和地点,正确理解应为"在河边的亭壁上题诗"。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读者可能会将"上"字误读为轻声或第二声,实际上在此处应读第四声"shàng",表示方位,而"亭壁"的"壁"字读"bì",指墙壁,不可误读为"pì",这种读音的准确把握,对于理解古典诗词的韵律和意境至关重要。

二、寇准其人:诗人与政治家的双重身份

要深入理解《书河上亭壁》这组诗,必须先了解作者寇准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他十九岁中进士,仕途上历经太宗、真宗两朝,官至宰相,在北宋政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政治家,寇准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澶渊之盟中的表现,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时任宰相的寇准力劝真宗亲征,并最终促成了"澶渊之盟",为北宋赢得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局面,这一事件展现了寇准卓越的政治胆识和外交才能。

寇准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性格刚直,多次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书河上亭壁》这组诗正是创作于他被贬陕州(今河南三门峡)期间,从权力中心到地方官员的身份转变,使他的诗作增添了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忧思。

作为诗人,寇准在宋初诗坛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风受晚唐诗人韦庄、薛能等人影响,以七言绝句见长,语言清丽,意境深远,现存《寇忠愍公诗集》三卷,其中许多作品如《江南春》、《夏日》等都广为传诵。《书河上亭壁》组诗更是其代表作,展现了诗人面对黄河壮阔景象时的复杂心绪。

寇准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善于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在《书河上亭壁》中,黄河的奔腾不息与诗人内心的波澜起伏相互映照,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将外在景物与内在情感紧密结合的创作手法,对后来苏轼等宋代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文本细读:《书河上亭壁》四首赏析

《书河上亭壁》由四首七言绝句组成,每首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黄河秋景图,下面我们逐首分析其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一首:"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此诗描绘黄昏时分的黄河景象,首句"岸阔樯稀波渺茫"七个字便勾勒出黄河的壮阔与苍茫,"岸阔"写空间之广,"樯稀"暗示人烟稀少,"波渺茫"则表现水势的浩荡无边,第二句"独凭危槛思何长"转入抒情,一个"独"字点明诗人的孤寂心境,"思何长"则留下无限遐想空间,后两句写景,"萧萧"状秋声,"疏林"绘秋色,"一半秋山带夕阳"更是神来之笔,光影的巧妙分割营造出凄美的意境。

第二首:"暮天寥落冻云垂,一望危亭欲下迟,临水数村谁画得,浅山寒雪未消时。"此诗写冬日黄河景色,首句"暮天寥落冻云垂"营造出压抑的氛围,"冻云垂"三字尤为精妙,使人仿佛看到沉重的云层压在天际,第二句"一望危亭欲下迟"中的"欲下迟"三字耐人寻味,既可理解为诗人徘徊不忍离去,也可解读为冬日昼短夜长,太阳似乎也迟迟不愿落下,后两句转向村落描写,"谁画得"的设问将自然景观艺术化,而"浅山寒雪未消时"则点明季节特征。

第三首:"蝉鸣日正树阴圆,无限新愁到酒边,因思前事成惆怅,不得回舟更放船。"此诗写夏日黄河景象,与前两首不同,此诗以"蝉鸣"开篇,立即带入盛夏氛围。"树阴圆"三字形象生动,描绘出正午时分太阳直射形成的圆形树荫,第二句"无限新愁到酒边"转入抒情,"酒"作为诗歌传统意象,常与愁绪相伴,后两句回忆往事,"不得回舟更放船"暗喻人生无法回头、只能前行的无奈。

第四首:"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亭,日暮片帆天际去,江山回首已青冥。"此诗写傍晚远眺所见,首句"烟波尽处一点白"极具画面感,茫茫烟波中一点白色引人遐想,第二句揭晓答案——那是西陵古驿亭,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后两句写日暮帆远,"江山回首已青冥"既是实景描写,又暗含人生晚景的象征意味。

这四首诗按时间顺序排列,从秋到冬,从夏再到秋(或暮),形成一个循环结构,每首诗都遵循"先景后情"的模式,但情感表达逐首加深,从最初的淡淡愁绪到最后的人生感慨,体现了寇准诗歌"含蓄深远"的艺术特色。

四、音韵分析:古典诗词的诵读艺术

《书河上亭壁》作为七言绝句,遵循了严格的格律要求,了解其平仄规律和押韵特点,不仅能帮助我们正确诵读,更能深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以第一首为例:"岸阔樯稀波渺茫(平仄平平平仄平),独凭危槛思何长(仄平平仄仄平平),萧萧远树疏林外(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半秋山带夕阳(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是一首平起首句入韵的七绝,押平声阳韵(茫、长、阳),诗中平仄交错,如"岸阔"(仄仄)与"樯稀"(平平)相对,"波渺茫"(平仄平)与"思何长"(仄平平)相应,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诵读时应注意几个关键点:一是"思何长"的"思"字在此处是动词,读sī,平声;二是"萧萧"作为叠词应读得绵长,模拟风吹树叶的声音;三是"一半秋山带夕阳"的"夕"字为入声字,现代汉语已归入阴平,但诵读时可适当短促,以体现原作的音律特点。

古典诗词的诵读不同于现代白话文,需要掌握"吟诵"的技巧,具体到《书河上亭壁》,建议采用"平长仄短"的基本方法:平声字拖长,仄声字读短,如第一句"岸——阔——樯稀——波渺茫——",通过音长的变化表现黄河的波澜壮阔,七言诗通常采用"四三"分读法,即前四字稍顿,后三字连贯,如"独凭危槛——思何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入声字的问题,宋代汉语仍有入声,现代普通话中已消失,但在方言中仍有保留,诗中如"一"、"夕"等原为入声字,诵读时若能体现短促特点,更能接近原作音韵,对于普通读者,至少应避免将这些字读得过长。

五、文化意象:黄河与亭壁的象征意义

在《书河上亭壁》组诗中,黄河与亭壁不仅是实景描写,更是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意象符号,理解这些意象的深层含义,是把握诗歌主旨的关键。

黄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时间流逝、历史沧桑的象征,孔子曾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将河水比作流逝的时间,寇准诗中"波渺茫"、"烟波尽处"等描写,既是对黄河实景的刻画,也暗含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作为政治家的寇准,面对黄河的奔腾不息,自然会联想到朝廷的风云变幻和个人仕途的起伏。

"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多义意象,它是旅途中的休憩之所,也是送别的场所,还是文人雅集的胜地,寇准笔下的"河上亭"既有地理意义——黄河边的观景亭,也有心理意义——人生旅途中的驿站,被贬陕州的诗人,站在黄河亭中,既有对京城的不舍,也有对前路的忧虑。"独凭危槛"的形象生动表现了士大夫的孤独与忧思。

"题壁"这一行为本身也富含文化意蕴,古代没有现代出版业,题壁成为诗歌传播的重要方式,名胜古迹的墙壁就像公开的"社交媒体",文人墨客在此题诗,既抒发个人情感,也期待知音欣赏,寇准选择将诗"书于河上亭壁",既是对传统的遵循,也隐含了希望作品流传后世的意愿。

组诗中季节意象的运用也值得关注,四首诗分别描写了秋、冬、夏、秋(或暮)的景色,这种季节循环不是偶然,而是诗人精心设计的结构,秋天在中国诗歌中常与萧条、离别相联系,如"萧萧远树"、"一半秋山"的描写;冬天则象征严酷环境,如"冻云垂"、"寒雪未消";夏天的"蝉鸣"、"树阴圆"又暗示时光流逝,通过这些季节意象的转换,诗人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时间循环,表达了对生命历程的思考。

六、后世影响与当代价值

《书河上亭壁》组诗自宋代以来就受到文人推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组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从文学史角度看,寇准这组诗代表了北宋初期七言绝句的最高成就,它继承了晚唐绝句的精练含蓄,又开创了宋诗以理趣见长的新风,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对后来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写景抒情诗有直接影响,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表达,与寇准"独凭危槛思何长"的沉思姿态一脉相承。

在诗歌技法上,《书河上亭壁》展现了寇准高超的语言艺术,他善于捕捉瞬间景象,如"一半秋山带夕阳"的光影分割;也擅长运用通感手法,如"萧萧远树"将视觉与听觉结合;更精于炼字,如"冻云垂"的"垂"字,既写云层厚重,又暗示心情压抑,这些技巧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宝贵借鉴。

从思想价值看,这组诗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人格理想,寇准虽遭贬谪,但诗中并无怨天尤人之气,而是将个人命运融入对自然、历史的观照中,表现出开阔的胸襟和深邃的思考,这种面对逆境时的精神境界,对现代人仍有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书河上亭壁》的阅读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审美教育,通过品读古典诗歌培养细腻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二是文化传承,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表达方式;三是心灵慰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古典诗词能提供一方宁静的精神家园。

当我们正确诵读"书河上亭壁"这几个字时,不仅是在读一个诗题,更是在开启一扇通往古典文学宝库的大门,寇准这组诗作穿越千年时光,依然能唤起今人的共鸣,这正是伟大文学作品的永恒魅力。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3352.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