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诗的千年回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短短十个字,却凝聚了中华文化中最为磅礴的精神气象,每当人们登高望远,胸中豪情激荡之时,这两句诗便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对于这句脍炙人口的名句,许多人却对其中的"会当凌绝项"还是"会当凌绝顶"存在疑惑,甚至对"会"字的读音也莫衷一是,这看似简单的读音问题,实则牵涉到古典诗词的音韵学、训诂学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议题。
杜甫的这句诗出自《望岳》,是他青年时期的作品,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当时杜甫只有二十四岁,全诗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中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值得注意的是,在流传过程中,这首诗尤其是"会当凌绝顶"一句出现了多个版本,有些古籍记载为"会当凌绝项",而现代通行版本多为"会当凌绝顶",这种文字差异引发了读音和意义上的讨论,更为复杂的是,"会"字在古代有多个读音和含义,这也为理解这句诗增添了难度。
本文将从文字版本、读音辨析、语义阐释、文化内涵等多个角度,全面解读这句千古名句,我们将首先考察"顶"与"项"的文字差异,然后深入分析"会"字的正确读音及其依据,接着探讨这句诗的丰富内涵,最后揭示其在当代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这样的层层剖析,我们不仅能够解决读音上的疑惑,更能深刻理解杜甫诗歌的精神内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顶"与"项"的文字之辨
在探讨"会当凌绝顶"这句诗时,我们首先面临一个基础性问题:究竟是"凌绝顶"还是"凌绝项"?这一字之差,看似微小,实则关系到对整个诗句理解的准确性,通过查阅历代重要杜诗版本,我们发现存在不同的记载,这种异文现象在古籍传承中并不罕见,却为后世读者带来了困惑。
现存最早的杜诗刻本——宋代《杜工部集》中明确写作"会当凌绝顶",同样,影响巨大的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也采用"顶"字,明代王嗣奭《杜臆》等少数版本却记载为"项"字,从文字学角度分析,"顶"指头顶、最高处,而"项"指颈项、脖子部位,泰山玉皇顶海拔1545米,为泰山最高峰,用"顶"字显然更符合实际地理特征和诗歌的崇高意境。
从诗歌意象营造来看,"凌绝顶"描绘的是登临泰山之巅,俯瞰群山小的壮阔场景,与杜甫诗中"一览众山小"形成完美呼应,若用"项"字,则意象高度明显降低,气势大为减弱,与全诗格调不符,再从杜甫用字习惯考察,他在《望岳》另一首中也有"齐鲁青未了"之句,均着眼于泰山的整体高度和雄伟气势,而非局部特征。
校勘学原则告诉我们,当同一文本存在异文时,应选择那些文意更优、更符合作者整体风格的版本,综合各方面证据,"顶"字显然优于"项"字,当代学术界和出版界已基本达成共识,采用"会当凌绝顶"作为标准文本,中华书局《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杜甫全集校注》等权威版本均作"顶"字,这一争议可谓尘埃落定。
"会"字读音的学理探究
解决了"顶"与"项"的文字问题后,我们面临另一个更为普遍的疑问:"会"字在这句诗中究竟应该读huì还是kuài?这个读音问题不仅关系到朗诵时的语音准确,更牵涉到对诗句内涵的准确理解,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回到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和"会"字的语义演变历程。
从音韵学角度考察,"会"字在中古时期确有多个读音。《广韵》记载:"会,黄外切,合也";又"古外切,岁计也",前者对应现代普通话的huì音,后者则演变为kuài音,如今仅保留在"会计"、"财会"等少数词汇中,在杜甫时代,"会"字表示"应当、必定"义时,通常读作huì音,这在唐代其他诗人的用韵中可以得到印证。
从训诂学角度看,"会当"是汉魏六朝以来常见的同义复词,"会"与"当"都表示"应当、将要"的意思,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会有四方之事"的"会"即此用法,唐代诗人中,李白、王维等也常用"会"表"应当"义,均读huì音,将"会当"解释为"一定要"、"终当",读作huì dāng,最符合唐代语言习惯和杜甫本意。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有些朗诵者将"会"读作kuài,可能是受到方言影响或对"会计"等词汇读音的类推,这种读法缺乏历史语言学的支持,权威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等,在"会当"词条下均标注huì音,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等教材也明确指出此处应读huì。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正确的读音有助于准确理解诗歌内涵,将"会当"读作huì dāng,能够准确传达杜甫那种坚定必行的决心和昂扬向上的精神,而错误的读音则可能造成理解偏差,作为文化传承者,我们应当尊重语言发展规律和学术共识,准确传承这一千古名句的读音。
诗句的语义阐释与意境分析
明确了文字和读音问题后,我们得以深入探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的丰富内涵,这短短十个字,凝聚了杜甫青年时期的壮志豪情,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登高望远"的精神追求,从语义学角度看,"会当"表示坚定的决心和必然的趋势,"凌绝顶"则是这一决心的目标所在。
"凌"字用得极为精妙,既有"攀登"的动态过程,又隐含"超越"的精神境界,诗人不满足于仰望高山,而是要亲身征服它,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是盛唐精神的写照。"绝顶"二字则突出了泰山的至高无上,为下句"一览众山小"埋下伏笔,当诗人想象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周围群山都显得矮小时,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和人格上的自信。
从文学意象分析,杜甫在这里运用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登高意象",自《诗经》"陟彼高冈"开始,登高望远就成为中国文人表达志向、开阔胸襟的经典场景,曹操《观沧海》、李白《登太白峰》等都延续了这一传统,但杜甫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物理高度与精神高度完美统一,使登山过程成为人格完善的象征。
从哲学层面解读,这两句诗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诗人通过攀登自然界的高峰,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诗句中也蕴含道家"相对观"的智慧——山的高低大小本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立场,这启示我们应当以更开阔的视角看待问题。
从诗歌结构看,"会当凌绝顶"是决心和行动,"一览众山小"是结果和境界,两者构成因果关系的完整表达,这种由决心到实现的线性结构,增强了诗歌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跟随诗人的想象,共同完成一次精神攀登的旅程,杜甫用极简练的语言,构建了一个无限开阔的精神空间。
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时空依然震撼人心,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的精湛,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具有永恒价值,这两句诗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优秀品质,也彰显了盛唐时期开放自信的时代精神,在当代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杜甫这句诗已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的象征符号,历代书家常以之入书,画家常以之题画,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攀登精神具有普遍意义,明代徐霞客穷毕生精力考察山川,近代詹天佑克服困难修建京张铁路,现代中国航天人实现太空探索梦想,无不体现着这种"凌绝顶"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层面,这两句诗常被用来激励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培养不畏艰难的品格,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启示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才能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见解,在知识爆炸的当代社会,这种终身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显得尤为珍贵。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凌绝顶"的过程象征着自我突破和心理成长,现代人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时,杜甫的诗句提醒我们:困难如同高山,看似不可逾越,但只要坚定信念、脚踏实地,终能登上属于自己的"绝顶",获得"众山小"的豁达心境,这种积极心理暗示具有实际的治疗和激励作用。
在国际视野下,这两句诗所体现的精神也具有普世价值,人类探索珠穆朗玛峰、深海、太空的历程,不正是"凌绝顶"精神的现代诠释吗?杜甫在1200多年前写下的诗句,与当代人类不断突破极限、探索未知的追求高度契合,证明伟大的文学作品能够超越时空界限,引发全人类的共鸣。
名句的永恒魅力
通过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全面解读,我们不仅解决了读音和文字上的疑问,更深入挖掘了这两句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永恒的精神价值,从最初的"顶"与"项"的文字辨析,到"会"字读音的学理探究,再到诗句意境和哲学思考的层层深入,我们完成了一次对杜甫诗歌的深度解读之旅。
这两句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根本原因在于它们超越了具体的时空限制,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对高度的向往,对视野的拓展,对自我的超越,杜甫当年面对泰山的感慨,与现代人面对人生各种"高山"时的心境并无二致,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迁,人类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本性不会改变,这正是古典诗词现代意义的根本所在。
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准确的读音和文本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对诗歌精神的领悟和践行,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回望杜甫这两句诗时,应当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时代"凌绝顶"——不是在物理意义上征服高山,而是在专业领域、人格修养、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追求卓越,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让我们以准确的读音huì dāng líng jué dǐng重温这句千古名句,感受杜甫笔下那磅礴的气势和昂扬的精神,在声音的准确传递中,在文化的深层理解中,古典诗歌才能真正活在现代人的精神世界里,持续发挥其陶冶情操、启迪思想的作用,这或许是我们今天探讨"会当凌绝顶"读音与内涵的最重要意义。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3368.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5-26im
2025-05-26im
2025-05-26im
2025-05-26im
2025-05-26im
2025-05-26im
2025-05-26im
2025-05-26im
2025-05-26im
2025-05-2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5-26im
2025-05-26im
2025-05-26im
2025-05-26im
2025-05-26im
2025-05-26im
2025-05-26im
2025-05-26im
2025-05-26im
2025-05-26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