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歌与人生

告老还乡的古文表达及其文化内涵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3日 阅读:70 评论:0

一、引言

告老还乡的古文表达及其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员的退休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告老还乡”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表达方式之一,这一概念不仅体现了古代官员的仕途归宿,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落叶归根”的重视,在古代文献中,“告老还乡”有多种表达方式,如“致仕”“乞骸骨”“归田”“解甲归田”等,每一种表述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从古文的表达方式、历史背景、文化意义等方面,探讨“告老还乡”在古代社会的具体表现及其深远影响。

二、“告老还乡”的古文表达

**1. 致仕

“致仕”是最常见的表达官员退休的文言词汇,源自《礼记·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事。”这里的“致事”即“致仕”,意为归还官职,退隐归乡。

- 《汉书·疏广传》:“广遂称笃,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 宋代欧阳修《归田录》:“予自翰林学士致仕,退居颍上。”

“致仕”强调官员主动请求退休,归还官职,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官员年老体衰时的体恤。

**2. 乞骸骨

“乞骸骨”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请求退休的一种谦辞,字面意思是“请求归还自己的骸骨”,表达希望死后能归葬故乡的愿望。

-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年老,数谏项王不听,乃曰:‘愿赐骸骨归卒伍。’”

- 《后汉书·张衡传》:“衡上书乞骸骨,帝不许。”

这一表达体现了古代官员对“落叶归根”的强烈情感,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道和家族观念的重视。

**3. 归田

“归田”即“归隐田园”,常用于表达官员辞官后回归乡野生活的意愿。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归田”不仅指退休,更强调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古代士人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

**4. 解甲归田

“解甲归田”原指武将脱下战甲,回归农耕生活,后泛指官员退休归乡。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将军解甲归田,终老林泉。”

这一表达突出了古代官员从官场回归平民生活的转变,反映了“功成身退”的儒家思想。

三、“告老还乡”的历史背景

**1. 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

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礼记》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汉代以后,官员退休制度逐渐规范化,唐代规定“年七十以上致仕”,宋代则放宽至“年六十以上可致仕”,明清时期,官员退休后仍可享受一定的俸禄或荣誉头衔,如“致仕官”“乡绅”等。

**2. 告老还乡的社会意义

在古代农业社会,土地是家族的根本,官员退休后回归故里,不仅是为了安度晚年,更是为了维系家族传承。

- 范仲淹晚年归乡后创办义庄,资助族人。

- 明代海瑞退休后仍心系百姓,著书立说。

“告老还乡”不仅是个人选择,也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体现。

四、“告老还乡”的文化内涵

**1. 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

中国人自古重视“根”的文化,认为人死后应归葬故土,告老还乡”不仅是生理上的退休,更是精神上的归宿。

- 《诗经·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 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 隐逸文化的体现

中国古代士人崇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许多官员在退休后选择归隐,如: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

- 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寄情山水。

这种隐逸文化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墨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退休美学”。

**3. 儒家与道家的思想融合

“告老还乡”既符合儒家“孝道”和“家族观念”,也契合道家“顺应自然”“功成身退”的思想。

-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老子曰:“功遂身退,天之道。”

五、结语

“告老还乡”在古代社会不仅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从“致仕”“乞骸骨”到“归田”“解甲归田”,不同的古文表达方式展现了古代官员对退休生活的不同态度,这一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至今仍能在现代社会的退休观念中找到影子,无论是古代士人的“落叶归根”,还是现代人的“退休规划”,都体现了对生命归宿的思考,以及对家庭、故土的深厚情感。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351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