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所著《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结构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本纪”居于首位,以帝王为核心,提纲挈领地勾勒历史脉络。“本纪究竟有多少篇目”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史学体例的匠心与争议,本文将系统梳理《史记·本纪》的十二篇目内容,分析其编排逻辑,并探讨后世对“本纪”体例的继承与变革。

《史记》共收录十二篇本纪,按时间顺序依次为:
1、《五帝本纪》
记载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上古帝王,以传说时代为起点,确立华夏文明的正统性。
2、《夏本纪》
叙述大禹治水至夏桀亡国的历史,是首个世袭王朝的兴衰记录。
3、《殷本纪》
以商汤建国至纣王覆灭为主线,展现商代的政治与宗教特征。
4、《周本纪》
涵盖西周与东周八百年历史,重点描写武王伐纣、周公制礼等事件。
5、《秦本纪》
追溯秦人先祖至秦始皇统一前的历程,为后续《秦始皇本纪》铺垫。
6、《秦始皇本纪》
详述秦统一六国、推行中央集权及二世而亡的教训。
7、《项羽本纪》
虽项羽未称帝,司马迁仍将其列入本纪,凸显楚汉之争的关键性。
8、《高祖本纪》
记录刘邦从布衣到开国皇帝的崛起,奠定汉朝基业。
9、《吕太后本纪》
唯一以女性统治者为主角的篇目,反映吕雉临朝称制的特殊时期。
10、《孝文本纪》
汉文帝刘恒的仁政与“文景之治”的开端。
11、《孝景本纪》
汉景帝延续休养生息政策,平定七国之乱。
12、《孝武本纪》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与晚年弊政,原篇已佚,今本为后人补撰。
司马迁的十二篇本纪并非简单罗列,而是暗含三层深意:
1、正统性与连续性
从五帝到汉武,构建“天命所归”的历史链条,强调政权更迭的合法性。
2、突破与变通
项羽入本纪:虽非帝王,但其“政由羽出”的实际统治地位被认可。
吕后单独立纪:体现女性执政的历史贡献,打破性别局限。
3、以人物带时代
每篇本纪皆以帝王为轴心,辐射整个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风貌。
1、《孝武本纪》的真伪问题
现存版本多为褚少孙所补,与原作差异较大,引发学者对司马迁原意的猜测。
2、后世史书的调整
- 《汉书》仅设“高后纪”,取消吕后独立地位;
- 《三国志》以魏为正统,曹操入《武帝纪》,而刘备、孙权归入列传。
3、“本纪”标准的松动
唐代《南史》《北史》将割据政权君主纳入本纪,清代《明史》为崇祯帝单独立纪,均体现体例的灵活性。
1、通古今之变
十二篇本纪贯穿三千年历史,展现王朝循环与治乱规律。
2、重人事轻天命
虽记录祥瑞灾异,但更强调帝王个人作为(如刘邦之智、项羽之勇)对历史的影响。
3、隐晦的批判精神
通过对比秦始皇的暴政与汉文帝的仁政,暗喻“得民心者得天下”。
《史记·本纪》的十二篇目,既是史家笔法的典范,也是司马迁历史哲学的载体,其篇目数量虽为后世所争议,但正因这种“不完美”,反而彰显了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文关怀,从“十二”这一数字出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帝王谱系,更是一部关于权力、道德与文明演进的宏大叙事。
(全文约1500字)
注:若需进一步探讨某篇本纪的细节或比较其他史书体例,可补充相关内容。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4169.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1-06im
2025-11-06im
2025-11-06im
2025-11-06im
2025-11-06im
2025-11-06im
2025-11-06im
2025-11-06im
2025-11-06im
2025-11-0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