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中唐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以其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被誉为“诗魔”,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个人的情感起伏,更折射出唐代社会的百态,若问“白居易是以什么寄情”,答案绝非单一,他寄情于诗酒、山水、音乐、友情,甚至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剖析白居易的寄情方式,揭示其如何在动荡时代中构建精神家园。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诗歌是他表达情感的核心载体。
1、讽喻诗中的社会关怀
《卖炭翁》《观刈麦》等作品,以白描手法揭露民间疾苦,寄托对底层百姓的悲悯,他借诗讽喻权贵,如《轻肥》中“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尖锐对比,展现其“兼济天下”的儒家情怀。
2、闲适诗里的自我疗愈
贬谪江州后,白居易转向闲适诗创作。《琵琶行》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情,将个人失意与歌女命运交织;《钱塘湖春行》则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春景,抒发放逐后的豁达。
金句:“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白居易一生嗜酒,酒是其排解苦闷、追寻自由的媒介。
1、独酌的孤独与自适
《问刘十九》中“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以酒邀友,温暖质朴;而《醉吟先生传》自称“醉吟先生”,以酒化解政治失意。
2、酒宴中的世俗欢愉
晚年居洛阳,他与刘禹锡、裴度等组成“九老会”,诗酒唱和,《对酒》中“人生一百岁,通计三万日”道出及时行乐的豁达。
对比:李白之酒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放,白居易之酒则更贴近市井,充满人间烟火气。
白居易的山水诗体现“中隐”思想——既非完全避世,亦非沉溺官场。
1、江南山水的治愈力量
任杭州刺史时,他修白堤、赏西湖,写下“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将自然之美化为心灵慰藉。
2、庐山草堂的隐逸理想
贬江州司马期间,他筑草堂于庐山,《草堂记》详述“仰观山,俯听泉”的生活,以物理空间的隔离寻求精神自由。
哲学内核:白居易的隐逸不同于陶渊明,他始终与世俗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音乐是白居易情感宣泄的重要途径。
1、《琵琶行》的共情艺术
通过琵琶女的演奏,他将音乐化为语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比喻,使抽象情感具象化。
2、琴与禅的融合
晚年习琴,他在《琴》中写道“清泠由本性,恬淡随人心”,以琴声参悟佛理,寻求超脱。
文化意义:唐代音乐繁荣,白居易对音乐的敏感折射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追求。
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堪称文学史佳话。
1、诗简往来的情感纽带
二人互赠诗作近千首,元稹去世后,白居易写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梦微之》),字字泣血。
2、刘禹锡的晚年知己
与刘禹锡的“诗战”中,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沉舟侧畔千帆过”,展现逆境中的相互激励。
社会性寄情:友情填补了白居易家族离散后的情感空缺。
白居易善于从琐事中发现美感,开创“世俗化诗风”。
1、饮食起居的趣味
《食笋》中“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写对笋的痴迷;《偶作》记录“暖床斜卧日曛腰”,慵懒中见惬意。
2、童仆与邻里的温情
《赠内》诗对妻子深情告白,《观儿戏》则描绘“绕池闲步看鱼游”的天伦之乐。
历史意义:他将诗歌从庙堂拉回民间,拓宽了唐诗的题材边界。
白居易的寄情,是多元而立体的,他以诗为骨、酒为血、山水为衣、音乐为魂,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找到了平衡,其寄情之道不仅是个体的情感出口,更成为后世文人应对困境的范本——无论境遇如何,总能在人间烟火中寻得一方诗意栖居之地。
最后提问: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能如白居易一般,在平凡处寄放深情?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480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