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夏去秋来,天气逐渐转凉,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立秋这一时节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古诗不仅描绘了立秋时节的物候变化,更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际遇的感慨,本文将带您走进古人的诗意世界,探寻那些关于立秋的经典诗作。 一、立秋的节气意义与古诗背景 立秋通常在公历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到来,虽然立秋后天气仍可能炎热(即“秋老虎”),但古人已能感受到早晚的凉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秋象征着收获的开始,也预示着万物由盛转衰,因此许多诗人借此抒发人生感慨。 古代诗人对立秋的描写,既有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赏析几首经典的立秋古诗。 二、经典立秋古诗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虽未直接点明“立秋”,但其中对秋天的赞美与立秋的意境高度契合,刘禹锡一反传统“悲秋”的基调,认为秋天比春天更富有诗意,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的这首诗虽短,却饱含深情,诗中“节序昨夜秋”点明立秋的到来,而“露从今夜白”则暗指白露节气将至,展现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感知,最后一句“月是故乡明”更是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3. 白居易《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白居易在立秋日漫步曲江,思念远方的友人元稹(元九),诗中“新蝉三两声”描绘了立秋时节的细微变化,而“故人千万里”则流露出深切的友情与孤独感。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诗中感叹三伏天的酷热难耐,而立秋的到来让他感到解脱。“岁华过半休惆怅”一句,既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期待。 5. 陆游《立秋前四日夜泛舟至跨湖桥》 “短楫追凉十里来,夜深犹自独徘徊,山童已睡熟,月出半湖白。” 陆游在立秋前夕泛舟湖上,感受夜凉如水的美景,诗中“月出半湖白”描绘了立秋前后月光的清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孟浩然的这首诗虽题为“初秋”,但内容与立秋的意境高度契合,诗中“夜渐长”“清风习习”等描写,精准捕捉了立秋后气候的变化,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 三、立秋古诗中的情感与哲理 古代诗人常以“悲秋”为主题,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但也有一些诗人如刘禹锡、范成大等,以豁达的态度看待秋天,甚至赞美秋日的清爽与高远,这种对比展现了古人面对自然变化时的不同心境。 立秋作为夏秋之交的节气,常让诗人联想到岁月的流逝,如杜甫的“日月不相饶”,范成大的“岁华过半休惆怅”,都体现了对光阴易逝的深刻感悟。 立秋时节,凉风渐起,常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如杜甫的“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故人千万里”,都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切思念。 四、结语 立秋的古诗,既有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从刘禹锡的豪迈,到杜甫的深沉,再到白居易的细腻,每一首诗都展现了古人对立秋的独特感悟,这些诗篇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古人的诗意情怀,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时间、生命与情感的珍贵视角。 在这个立秋时节,不妨读一读这些古诗,感受千年之前的秋意,或许你也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诗意与宁静。**1. 刘禹锡《立秋日》
**2. 杜甫《立秋后题》
**4. 范成大《立秋》
**6. 孟浩然《初秋》
**1. 悲秋与豁达的交织
**2. 时光流逝的感慨
**3. 思乡怀人之情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4808.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4-03-03im
2025-04-17im
2024-02-25im
2023-05-26im
2023-05-25im
2023-06-14im
2025-04-18im
2025-04-17im
2023-05-25im
2024-02-26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