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散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占据重要地位,而张可久则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风格清丽婉约,语言精炼,被誉为“曲中李商隐”,关于张可久的号,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本文将围绕“张可久号什么”这一主题,探讨他的字号、生平、艺术风格及其在元代散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张可久的字号考辨
张可久(约1270—约1350),字伯远,号小山,元代著名散曲家,关于他的号,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说法:
1、“小山”说
这是最为普遍的说法,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记载:“张可久,字伯远,号小山。”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也称其为“张小山”,他的散曲集《小山乐府》也以“小山”为名,小山”是他的主要雅号。
2、“可久”是否为号?
有学者认为,“可久”可能是他的字或别号,但主流观点仍认为“可久”是他的名,而“伯远”是字,“小山”是号,元代文人常以“号”行世,张小山”成为后世对他的主要称呼。
张可久的正式字号应为:名可久,字伯远,号小山。
二、张可久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张可久生于南宋末年,经历了宋元易代的动荡时期,他一生仕途不顺,长期担任低级官吏,如“路吏”“典史”等职,晚年隐居杭州西湖,以散曲自娱,他的散曲创作主要集中在元代中期,与乔吉并称“双璧”,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散曲题材广泛,既有山水田园的闲适之作,也有怀古伤今的深沉之思,语言典雅,意境深远,由于他长期生活在江南,作品多描绘江南风光,如《西湖》《吴山》等,风格清幽淡雅,与北方散曲家的豪放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三、张可久的散曲艺术特色
张可久的散曲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他的散曲语言精炼,善用典故,风格接近晚唐诗人李商隐,因此被称为“曲中李商隐”,例如他的《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短短数句,勾勒出一幅萧瑟的秋景,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他的作品既有山水田园的闲适之作,如《沉醉东风·闲居》:
>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
也有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如《卖花声·怀古》:
>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元代散曲本是配乐演唱的文学形式,张可久的作品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如《折桂令·九日》:
>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四、张可久在元代散曲史上的地位
张可久与乔吉并称“元曲双璧”,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人物,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价他的作品“如瑶天笙鹤,清而且丽,华而不艳”,他的散曲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代散曲家如王磐、冯惟敏等都受其影响。
张可久的散曲集《小山乐府》是元代散曲的重要文献,收录了他的大量作品,为后世研究元代散曲提供了宝贵资料。
五、结语
张可久,号小山,是元代散曲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语言清丽,意境深远,既有山水田园的闲适,又有历史兴亡的感慨,尽管他一生仕途不顺,但他的散曲艺术却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成为元代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通过对“张可久号什么”这一问题的探讨,我们不仅能了解他的字号,更能深入理解他的艺术风格和文学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仍被传诵,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513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