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探讨了"敛翮"一词的正确读音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敛翮"的字形结构、发音特点,以及在不同历史文献中的运用,揭示了这一词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文章从语言学角度解读了"敛翮"的发音规则,并深入挖掘了其在文学、哲学和艺术领域的象征意义,研究发现,"敛翮"不仅是一个描述鸟类动作的词语,更蕴含着中国人对节制、内敛、韬光养晦等价值观念的深刻理解,这一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敛翮;读音;文化内涵;象征意义;传统文化
"敛翮"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汉语词汇,由"敛"和"翮"两个汉字组成,从字形上看,"敛"字左边是"欠",右边是"佥",表示收敛、收缩的意思;"翮"字由"羽"和"鬲"组成,本义指鸟羽的茎部,后引申为翅膀,两字组合,"敛翮"形象地描绘了鸟类收拢翅膀的动作,在发音上,"敛"读作liǎn(第三声),"翮"读作hé(第二声),合起来读作"liǎn hé"。
一、"敛翮"的读音解析
"敛翮"一词的正确读音为"liǎn hé"。"敛"字在现代汉语中读作第三声liǎn,意思是收拢、约束;"翮"字读作第二声hé,指鸟的翅膀或羽毛的硬管部分,这一发音在《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等权威辞书中均有明确标注。
从发音特点来看,"敛翮"两个音节都是开口呼,发音时口腔开度较大,气流顺畅,声调组合为"三声+二声",形成先降后升的语调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这种发音特点与词语所表达的"收拢翅膀"的意象相得益彰,体现了汉语音义结合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翮"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不高,容易读错,常见的错误读音包括将"翮"读作"lì"或"gé"。"翮"的正确发音是hé,这一点在古代韵书如《广韵》中就有记载,属于匣母字,中古音为"ɣɐk",演变到现代普通话中读作hé。
二、"敛翮"的文化内涵
"敛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从表面看,它描述的是鸟类收拢翅膀的动作;从深层看,它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内敛、含蓄、节制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与儒家"中庸之道"、道家"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一脉相承。
在文学作品中,"敛翮"常被用来象征退隐、韬光养晦的人生态度,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意境,就与"敛翮"所表达的适时收敛、回归本真的思想相通,在古代文人画中,收拢翅膀的鸟雀形象也常常出现,象征着画家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
"敛翮"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退为进"的智慧,与西方文化强调张扬个性、展翅高飞不同,中国文化更注重在适当时候收敛锋芒、积蓄力量,这种思想在《易经》"潜龙勿用"、《老子》"柔弱胜刚强"等经典论述中都有体现。"敛翮"不是消极的退缩,而是积极的准备,是为下一次展翅高飞积蓄能量。
三、"敛翮"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敛翮"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频繁出现,成为表达隐逸情怀和节制美德的重要载体,在诗歌领域,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诗句,都暗含"敛翮"的意境,杜甫《倦夜》中"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的描写,更是直接展现了鸟类夜间收拢翅膀栖息的自然景象。
在散文创作中,"敛翮"意象也屡见不鲜,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闲适情怀,与"敛翮"所表达的回归自然、安于现状的思想高度契合,明清小品文中,张岱《陶庵梦忆》、袁宏道《瓶史》等作品,也常常通过对鸟类"敛翮"状态的描写,寄托作者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敛翮"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在诗歌中,它往往通过简练的意象呈现;在散文中,则可能被扩展为详细的场景描写;在戏曲唱词中,又常常与特定的曲牌、韵律相结合,这种多样性反映了"敛翮"意象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和适应性。
四、"敛翮"的哲学意蕴
"敛翮"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价值高度一致,儒家强调"克己复礼"、"中庸之道",主张人在行为上要有所节制,这与"敛翮"所表达的收敛、克制之意不谋而合,孔子曰"过犹不及",正是告诫人们要避免过度张扬,保持适度。
道家思想更是将"敛翮"的哲学意蕴发挥到极致。《老子》中"柔弱胜刚强"、"大直若屈"等观点,与"敛翮"所体现的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智慧如出一辙,庄子笔下的大鹏鸟虽然能"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但也需要适时"敛翮"休息,这反映了道家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无为"境界的追求。
在佛教禅宗思想中,"敛翮"也可以找到对应的理念,禅宗主张"放下执着"、"明心见性",这与"敛翮"所象征的回归本真、放下外在追求的精神内涵相通,许多禅诗通过对鸟类"敛翮"状态的描写,表达了"万缘放下"的修行境界。
五、"敛翮"的现代价值
在现代社会,"敛翮"所代表的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陷入无止境的竞争和追逐,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时候,"敛翮"所倡导的适时收敛、回归本真的智慧就显得尤为珍贵。
从个人修养角度看,"敛翮"提醒我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要注意内心的平和与节制,过度张扬可能导致资源透支和人际关系紧张,而适当的收敛则有助于积蓄力量、维护和谐,许多成功人士都懂得在适当时候"敛翮"反思,调整前进方向。
在社会层面,"敛翮"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启示意义,现代社会的许多矛盾源于过度竞争和资源争夺,如果能够吸收"敛翮"所蕴含的节制、包容精神,将有助于缓解社会紧张,促进共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都与"敛翮"思想一脉相承。
六、结论
"敛翮"是一个读音为"liǎn hé"的汉语词汇,它既形象地描述了鸟类收拢翅膀的动作,又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敛、节制、韬光养晦的价值观念,通过对"敛翮"一词的读音解析、文化内涵探讨、文学运用分析以及哲学意蕴挖掘,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当代社会,"敛翮"所代表的适时收敛、回归本真的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和,在激烈竞争中不忘节制与包容,这种古老而常新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社会和谐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都能提供宝贵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力. 《汉语语音史》.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2、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1.
3、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朱良志.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5、余英时. 《论天人之际》.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提到的作者和书名为虚构,仅供参考,建议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自行撰写。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5737.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4-01-11im
2024-01-07im
2024-01-09im
2024-02-28im
2024-02-10im
2025-05-04im
2024-01-13im
2024-01-05im
2024-01-13im
2024-01-13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