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的名字总是与"新月派"、"浪漫主义"和"西化诗人"等标签紧密相连,这位被誉为"中国济慈"的诗人,其创作生涯中却始终伴随着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抄袭指控,1924年,梁实秋在《晨报副刊》发表《评徐志摩的诗》,直指其《偶然》一诗与英国诗人Christina Rossetti的《Remember》高度相似;1928年,朱湘在《评徐君志摩的诗》中更是指出徐志摩多首诗歌存在"剽窃"嫌疑,这些指控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揭示了徐志摩创作中确实存在的"拿来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却意外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文学现代性困境的窗口——在变与不变的永恒辩证中,徐志摩的"抄袭"恰恰折射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深层焦虑与文化选择。

徐志摩诗歌中的"变",首先体现在他对西方诗歌形式与内容的直接移植,以备受争议的《偶然》为例:"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与Rossetti原诗中的"Remember me when I am gone away/Gone far away into the silent land"虽然在具体意象上有所差异,但诗歌的抒情结构、情感基调乃至修辞策略都如出一辙,这种移植不是孤例,他的《翡冷翠的一夜》与济慈的《夜莺颂》、《海韵》与雪莱的《西风颂》都存在明显的互文关系,徐志摩似乎并不讳言这种借鉴,在《猛虎集》序中他坦言:"我想别国的诗人能用他们的文字制成愉悦的音乐,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这种态度揭示了一个文化后发国家诗人的典型心态——将西方文学视为普世标准,将模仿视为追赶的必经之路。
徐志摩诗歌中同样存在着顽强的"不变"因素——中国传统抒情美学的隐性延续,即便在最西化的诗作中,我们依然能辨识出中国古典诗词的基因序列。《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句式节奏,暗合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叠词韵律;《沙扬娜拉》中"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意象营造,分明延续了温庭筠"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婉约传统,徐志摩的"抄袭"之所以在当时能够被部分读者接受,甚至被视为"创新",恰恰因为他在移植西方诗歌形式的同时,无意识地将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编码植入了这些"舶来品"之中,创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混合文本。
这种变与不变的张力,实际上反映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精神困境,他们渴望通过全面学习西方来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他们又无法彻底摆脱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徐志摩曾在《吸烟与文化》中写道:"我们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似一天。"这句话无意中道出了文化转型的悖论——追求"变"的过程本身就会导致某种文化本真性的丧失,他的诗歌"抄袭"现象,可以理解为这种困境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具体表现:当传统的创作范式被认为已经"过时",而新的原创体系尚未建立,借鉴甚至挪用就成为了一种不得已的过渡策略。
从更宏观的历史视角看,徐志摩的"抄袭"不应被简单视为道德瑕疵,而应被理解为文学现代性生成的特殊机制,在世界文学史上,后发国家的文学现代化往往始于对先进国家文学的模仿与改写,19世纪俄国文学曾大规模模仿法国文学,日本明治时期的"新体诗"同样大量借鉴西方诗歌,美国比较文学学者Harold Bloom提出的"影响的焦虑"理论认为,所有诗歌都是对其他诗歌的创造性误读,徐志摩的特殊性在于,他同时承受着双重"影响的焦虑"——既要回应西方现代诗歌的挑战,又要处理与中国古典传统的关系,他的"抄袭"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翻译行为,试图在两种异质文学传统之间建立可通约性。
当代文学理论对"抄袭"概念本身提出了质疑,法国后结构主义者罗兰·巴特宣称"作者已死",认为所有文本都是引文的编织;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更是强调任何文本都不可能真正"原创",从这一视角重新审视徐志摩的"抄袭",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协商意义,他的《偶然》虽然借鉴了Rossetti的诗意,但将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生死观转化为中国式的聚散哲学;他的《海韵》虽受雪莱影响,却将西风的狂暴改写为对中国女性命运的隐喻,这种"创造性转化"使得他的"抄袭"超越了简单的复制,成为两种文化对话的特殊形式。
徐志摩个案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文学的现代性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变与不变的辩证运动中逐渐生成的,全盘西化会导致文化失语,固守传统又将导致创造力枯竭,真正有价值的文学创新,往往发生在对异质文化的选择性吸收与本土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之间的张力地带,徐志摩诗歌的持久魅力,恰恰来自于这种张力——它们既带着西方浪漫主义的烙印,又流淌着中国古典诗词的血脉;既满足了当时读者对"新文学"的期待,又唤醒了他们对传统美学的记忆。
回到变与不变的哲学命题,徐志摩的"抄袭"现象启示我们:文化的发展从来不是线性的替代关系,而是复杂的共生过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之路,正是在这种看似矛盾的辩证关系中蹒跚前行,当我们重新阅读徐志摩那些饱受争议的诗作时,或许应该少一些道德审判,多一些历史理解;少一些非黑即白的价值判断,多一些对文化转型复杂性的认知,因为在这些诗行间,我们不仅读到了一位诗人的创作困境,更读到了一个古老文明在遭遇现代性时的集体精神历程。
在这个意义上,徐志摩的"抄袭"已经超越了个人行为的范畴,成为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一个隐喻——如何在外来影响与本土传统之间保持平衡,如何在变革中守护文化身份的核心,这些徐志摩当年面临的问题,至今仍在以不同形式困扰着我们,变与不变的永恒辩证,或许正是文化生命力之所在。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6129.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1-05im
2025-11-05im
2025-11-05im
2025-11-05im
2025-11-05im
2025-11-05im
2025-11-05im
2025-11-05im
2025-11-05im
2025-11-05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4-02-29im
2024-02-10im
2025-04-19im
2024-03-01im
2024-02-10im
2025-04-18im
2025-04-19im
2024-02-10im
2025-04-20im
2025-01-18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