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劝"字的文化重量
"劝学"一词自古流传,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的文化密码,当我们打开《荀子·劝学》这篇千古名篇,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个"劝"字,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略带强制意味的"劝说",古代"劝"字承载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说文解字》释"劝"为"勉也",清代段玉裁注解说"劝者,奖藉而进之",意指通过鼓励、引导使人向上,在劝学的语境中,"劝"不是外在的强迫,而是点燃内心火焰的艺术,是引导人发现学习之乐的智慧,理解这个"劝"字的真义,不仅关乎我们如何解读经典,更直接影响当代教育理念与实践。
字源探析:"劝"的形义演变
追溯"劝"字的甲骨文形态,左边是"力",右边是"雚"(一种善于鸣叫的鸟),合起来表示用言语激励人努力,金文中,"劝"字结构更为清晰,凸显以言语推动行动的本义,到了小篆阶段,"劝"字定型为"力"与"雚"的组合,隶变后形成今天的简体字形。
在古代文献中,"劝"的应用极为广泛。《尚书·康诰》有"劝之以九歌",《左传》记载"劝赏畏刑",这些用例中的"劝"都含有积极引导、鼓励向善的意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劝"常与"惩"相对使用,如"惩恶劝善",表明古人早已认识到正向激励比消极惩罚更能促人向上,这种思想在劝学传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学习不应是被迫的负担,而应是通过适当引导激发的内在追求。
经典诠释:《荀子·劝学》中的"劝"道
《荀子·劝学》开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便奠定了"劝"的基调——不是命令式的"必须学",而是揭示学习对于完善人格的永恒价值,通观全文,荀子的"劝"体现在几个层面:他通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比喻,展现学习带来的积极变化;他强调"积善成德"的渐进过程,引导读者看到持续学习的累积效应;他指出"学至乎没而后止",将学习定位为终身追求而非短期任务。
与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脉相承,荀子的"劝"学本质上是通过展现学习的价值与乐趣,唤起人内在的求知欲,这种"劝"与后世科举制度下"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性劝诱截然不同,它不依赖外部奖赏的承诺,而是引导人发现学习本身的满足感,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进一步发挥这一思想,提出"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强调"劝"的关键在于帮助学习者建立自主探究能力。
教育哲学:"劝"与当代学习动机理论
现代教育心理学将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源于分数、奖励等外部因素,而内在动机则来自活动本身的兴趣与满足感,研究表明,依赖外在动机的学习往往浅尝辄止,而内在动机才能带来深度、持久的学习投入,这与古代"劝"学的智慧不谋而合——真正的"劝"应当培养内在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安(Ryan)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胜任感、自主性和归属感是维持内在动机的三大要素,这与荀子"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的环境选择论,以及"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的渐进胜任感培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代教育者应当从传统"劝"学中汲取智慧,少用"不学习就找不到好工作"等外在威胁,多引导学生发现学科内在魅力,如同苏轼所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芬兰教育系统成功实践了这种"劝"的理念,教师不强调考试排名,而是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与兴趣点,结果芬兰学生在PISA测试中表现优异且学习幸福感高,这种教育方式正是对传统"劝"学的现代诠释——通过创造支持性环境,让学生自愿投入学习。
实践智慧:从古至今的"劝"学方法
古代教育家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劝"学方法,孔子采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等待学生产生求知欲再适时引导;朱熹主张"循序渐进"的读书法,让人在适度挑战中体验成长乐趣;王阳明则提倡"知行合一",通过实践连接知识与生活,增强学习意义感,这些方法共同特点是尊重学习者主体性,而非强行灌输。
在现代课堂中,这些传统智慧可以转化为具体策略,教师可以通过真实问题引发探究欲望,如用环境问题导入化学课;设计适度的挑战性任务,让学生体验"跳一跳够得着"的成就感;给予自主选择空间,如让学生自选阅读书目或研究课题;创造合作学习机会,建立知识探索的社群感,北京十一学校开展的"走班制"教学改革,让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课程,正是对传统"劝"学思想的创新实践。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同样可以运用"劝"的智慧,与其说"不学习就别想玩手机",不如与孩子共读有趣书籍,参观科技馆激发好奇心,或者讨论新闻事件培养批判思维,关键是将学习与生活、兴趣自然连接,让孩子体验到思考与发现的快乐,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说"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这种因势利导的"劝"法,远比强制要求更为有效。
文化反思:当"劝"变为"逼"的现代困境
当代教育中,"劝"的本义常被扭曲,家长"劝"孩子学习才艺是为了升学加分,学校"劝"学生努力是为了提高平均分,社会"劝"人终身学习是为了保持职场竞争力,这种功利化的"劝"实质已蜕变为变相的"逼",导致学习异化为获取外部利益的工具,而非丰富生命的过程。
过度强调外在动机不仅降低学习质量,还造成普遍的教育焦虑,学生为考而学,失去探究乐趣;教师为评而教,难施教育匠心,我们需要重拾"劝"的本义——如北宋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般,将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生命意义重新连接,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提倡的"学习共同体"理念,强调回归学习的对话本质,正是对异化教育的矫正。
重拾"劝"学的本真精神
从甲骨文的"以言励行"到当代教育实践,"劝"学之道穿越时空依然闪耀智慧光芒,真正的"劝"不是外在的推搡,而是点燃内心的火种;不是功利的诱惑,而是意义的揭示;不是统一的模子,而是个性的绽放,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本真意义上的"劝"学——帮助每个人发现学习的内在价值,培养终身学习的意愿与能力。
当教育者能够像古代智者那样"劝"学,当学习者能够体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真谛,学习将不再是负担,而成为丰富生命的源泉,让我们回归"劝"的初心,在教育中少一些强迫,多一些启发;少一些功利,多一些意义;少一些焦虑,多一些乐趣,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让学习真正成为自由心灵的自觉追求。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6196.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4-17im
2025-04-18im
2023-05-25im
2025-01-16im
2023-05-26im
2023-06-20im
2024-01-14im
2025-04-18im
2023-06-03im
2023-05-25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