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响:以李白"欲济苍生"的诗句为引,引出东海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从徐福东渡到鉴真东渡的历史典故,展现东海作为文明纽带的重要角色。
现实困境:通过海洋生态学家林教授和渔民老陈的视角,揭示东海面临的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环境问题,展现人类欲望与自然保护的矛盾。
文化传承:描述舟山渔民独特的祭海仪式和妈祖信仰,体现沿海居民与海洋共生的古老智慧,暗示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路径。
未来展望:以中日韩三国青年联合科考为线索,展现新一代人超越国界、共同守护东海的努力,呼应"欲济东海"的当代内涵。
本次写作重点围绕"欲济东海"这一主题,通过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三重维度,探讨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演变,突出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欲济东海:千年文明的海上回响与当代启示
"欲济苍生安社稷,功成归去五湖游。"李白的诗句穿越千年时光,道出了中国文人心中那份济世情怀,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片蔚蓝的东海,会发现"欲济"二字在这里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既是古人征服海洋的壮志,也是今人守护海洋的责任,更是文明跨越波涛的永恒渴望。
一、历史长河中的东海情结
东海,这片被古人称为"蓬莱仙境"边缘的蔚蓝水域,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浪漫的想象与最执着的追求,公元前219年,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求仙的船队从琅琊台启航,掀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大规模航海活动,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这种对东海彼岸的向往,既是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更是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
到了唐代,东海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鉴真和尚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双目失明仍不改其志,最终在753年成功抵达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金堂至今矗立,见证着这段"欲济东海"传播佛法的壮举,日本遣唐使的船只频繁往来于这条航线上,带回了中国的典章制度、文学艺术乃至饮食习惯,正如日本学者井上靖所言:"没有东海,就没有日本文化的形成。"
宋代以降,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东海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泉州、明州(今宁波)等港口千帆竞发,瓷器、丝绸、茶叶通过东海运往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乃至更远的国度,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宋代海船,船舱中仍保留着来自东南亚的香料、药物,无声诉说着当年"欲通有无于海外"的盛况。
二、欲望与平衡:东海生态的现实困境
清晨五点的舟山渔场,61岁的老渔民陈阿祥已经收起了第一网,望着网中寥寥无几的鱼获,他皱纹密布的脸上浮现出无奈:"三十年前这一网下去,鱼能堆满半个甲板,现在连十分之一都不到。"陈阿祥的经历是东海渔业资源枯竭的缩影,据统计,东海区渔业资源量已不足1980年代的30%,带鱼、大小黄鱼等传统经济鱼类濒临灭绝边缘。
在舟山海洋研究所,生态学家林教授正对着电脑屏幕上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皱眉,她团队的研究表明,东海每年承受约180万吨塑料垃圾的输入,微塑料污染浓度位居全球海域前列。"人类对东海的索取早已超出其承载能力,"林教授指着墙上的东海生态地图说,"过度捕捞、陆源污染、填海造地,每一种欲望都在透支这片海的未来。"
2012年,东海爆发史上最大规模赤潮,面积达2.9万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超30亿元,这场生态灾难成为转折点,促使中国政府出台最严休渔制度,每年5月至9月,东海进入全面休渔期,上万艘渔船回港,在沈家门渔港,停泊的渔船桅杆如林,渔民们修补渔网、整理装备,等待开渔节的到来,这种强制性休养虽然短期内影响了渔民收入,但长远看是"欲取之必先予之"的智慧。
令人欣慰的是,保护意识正在觉醒,嵊泗列岛的渔民自发成立了"海洋守护者"协会,清理海上垃圾,记录鱼群动向,他们的口号是:"我们取之于海,更要还之于海。"这种民间自觉与政府管控形成的合力,让东海生态出现了微妙转机,2021年监测显示,东海部分海域渔业资源出现恢复迹象,久违的大黄鱼种群开始重现。
三、祭海仪式:人与海的千年对话
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福建湄洲岛上香烟缭绕,来自两岸三地的信众齐聚妈祖祖庙,举行隆重的祭海仪式,身着传统服饰的祭司高声诵读祭文,感恩大海馈赠,祈求航行平安,这种延续千年的祭祀活动,折射出沿海居民对海洋既敬畏又依赖的复杂情感。
在舟山群岛,另一种独特的祭海传统——"谢洋节"每年盛夏举行,渔民们将精心制作的渔船模型、鱼虾面点摆上祭坛,表演反映捕鱼生活的民间舞蹈,最动人的环节是放生仪式,人们将养殖的海龟、鱼苗放归大海,完成"取予循环"的象征性表达。"这不是迷信,"非遗传承人王大爷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海养人,人护海。"
这些濒临消失的传统仪式背后,隐藏着先民与海洋相处的生态智慧,人类学教授李明的研究指出,沿海民间信仰中的诸多禁忌——如产卵期不捕鱼、幼鱼必须放生——与现代渔业管理理念惊人地一致。"传统文化中的自我约束机制,比法律强制更深入人心。"他在《东海渔民的生态智慧》一书中写道。
当代艺术家们正尝试用新形式诠释这种古老对话,2023年上海双年展上,装置作品《呼吸》用声光电技术模拟海洋波动,观众触摸感应区即可"与海对话",创作者陈星说:"我想表达的是,海洋不是索取对象,而是需要倾听的生命体。"
四、跨越国界的蓝色未来
东海从来不是一国之海,这片被中国、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环绕的水域,需要超越政治藩篱的共同治理,2019年,中日韩三国渔业部门签署《东海渔业资源养护合作备忘录》,首次建立起联合监测机制,虽然执行中仍有摩擦,但毕竟迈出了关键一步。
更令人期待的是年轻一代的觉醒,在浙江海洋大学的实验室里,中日韩三国学生组成的科研团队正在分析东海微塑料样本,日本学生山本健一说:"海水没有国界,污染也不会停在领海线上,我们这代人必须学会共同守护。"他们的研究数据将提交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区域海洋治理提供依据。
民间交流也在深化,由两岸环保组织共同发起的"净海行动"已连续举办八届,累计清理海岸垃圾逾千吨,2023年的行动中,一位台湾志愿者的话令人动容:"当我们在沙滩上捡拾垃圾时,分不清哪片塑料来自福建,哪片来自台北,海洋告诉我们:我们本来就是一体。"
站在上海外滩眺望东海,游轮与货轮在水平线上穿梭,这片见证了徐福东渡、鉴真传法、郑和下西洋的古老水域,今天正见证着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深刻重构。"欲济东海"不再仅仅是征服的豪情,更是共生的智慧,正如海洋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所言:"人类终究要明白,我们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这片蔚蓝的镜面上,映照出的应该是文明的自省与超越。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622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9-19im
2025-09-19im
2025-09-19im
2025-09-19im
2025-09-19im
2025-09-19im
2025-09-19im
2025-09-19im
2025-09-19im
2025-09-19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4-18im
2025-04-17im
2023-10-07im
2023-05-25im
2023-06-19im
2025-04-18im
2023-05-25im
2023-05-25im
2023-06-23im
2023-06-18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