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传说

古诗中俟字的读音与用法探微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6日 阅读:96 评论:0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许多字词的读音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若不加以考究,容易误读或误解诗意。“俟”作为一个文言常用字,频繁出现在《诗经》、唐宋诗词及古代散文中,但其读音和意义常令读者困惑,本文将从音韵学、训诂学及诗歌鉴赏的角度,系统梳理“俟”字的正确读音、含义及其在古诗中的运用,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古典文学

一、“俟”字的读音辨析

古诗中俟字的读音与用法探微

“俟”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读音:,但在古诗文中,其读音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

1、读作“sì”

这是“俟”最常见的读音,意为“等待”。

- 《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农夫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常与“俟”对仗,体现农事等待之意。

2、读作“qí”

此音较为罕见,仅用于特定人名或通假字,如唐代诗人“万俟咏”(复姓“万俟”读作“mò qí”),但作为单字使用时,古诗中极少读此音。

:在古诗中,“俟”绝大多数情况下读“sì”,表示“等待”;仅在姓氏或特殊通假时读“qí”,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二、“俟”的语义与用法

“俟”在文言中主要有以下含义:

1、基本义:等待

- 《论语·乡党》:“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国君召见,不等马车备好就步行前往。)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俟”虽未直接出现,但“冀”(希望)与“俟”的等待义相通。

2、引申义:依赖、依靠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民之所俟,信也。”此处“俟”有“仰仗”之意。

3、固定搭配

- “俟机”(等待时机)、“俟命”(听从天命)等,均强调被动等待的状态。

三、“俟”在古诗中的艺术表现

“俟”字虽简单,但在诗歌中能营造出丰富的意境:

1、表现时间流逝与期待

如《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后句“嗣音”与“俟”意近,均传递焦灼的等待之情。

2、烘托人物心理

王维《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诗中虽无“俟”字,但“欲二更”的“欲”(将要)与“俟”的等待感异曲同工。

3、象征生命哲思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徐行”暗含“俟”的从容,体现道家“顺应自然”的智慧。

四、常见误读与辨正

1、误读为“qí”

因“万俟”复姓的影响,部分读者易将单字“俟”误读为“qí”,除姓氏外,“俟”在诗词中几乎均读“sì”。

2、混淆“俟”与“竢”

“竢”是“俟”的异体字,读音与意义完全相同,但古诗中多用“俟”。

3、忽略语境

如《诗经·小雅·巧言》:“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遄”(迅速)与“俟”形成对比,若误解“俟”义,则全诗主旨难明。

五、如何正确掌握文言字音

1、查阅权威工具书

《说文解字》《广韵》及《古代汉语词典》均标注“俟”读“sì”。

2、结合诗歌格律

近体诗讲究平仄,如“俟”(sì)为仄声,若误读为平声“qí”,可能破坏格律。

3、多读经典注释

朱熹《诗集传》、王力《古代汉语》等著作对字音均有详细说明。

“俟”字虽小,却是古诗文情感与哲理的重要载体,正确理解其读音与用法,不仅能避免误读,更能深入体会古人“以待天命”的从容与“望穿秋水”的深情,在古典文学的学习中,唯有字斟句酌,方能与千年前的诗人共鸣。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634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