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荠麦青青"——这五个字出自南宋词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描绘了战乱后扬州城郊野草茂盛的凄凉景象,每当读者吟诵至此,一个看似简单却常被误读的字便浮出水面:"荠"字究竟该怎么读?是读作"jì"还是"qí"?这个小小的读音问题,实则牵动着汉语语音演变、古诗文诵读规范以及文化传承的大课题。
在当代社会,古诗文的诵读与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字音的正确辨识是基础却关键的一环,一个字的误读可能导致整首诗词意境理解的偏差,甚至影响文化记忆的准确传递,本文将从"荠"字的读音辨析入手,探讨古诗文中特殊字音的识别方法,分析语音演变对古诗诵读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在现代教育中更好地传承古典诗文诵读艺术。
回到最初的问题:"尽荠麦青青"中的"荠"字正确读音是什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荠"是一个多音字,主要有两种读音:
其一,读作"jì",指荠菜,一种常见的野菜,如"荠菜饺子"中的"荠"便读此音;其二,读作"qí",专用于"荸荠"一词中,指那种水生植物的地下球茎,在姜夔《扬州慢》的语境中,"荠麦"指的是野生的荠菜和麦子,显然应当取第一个读音"jì"。
为什么许多人会误读为"qí"呢?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中指出,这种误读现象与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有关,在古代汉语中,"荠"字属从母齐韵,拟音为*dz'iei,与今天的"jì"音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而"qí"音则是后来在特定词汇中产生的分化读音。
权威古诗文注本如钱钟书的《宋诗选注》、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对此处的"荠"字均标注为"jì"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方明在朗诵《扬州慢》时,也明确采用了"jì"的读音,这些权威注音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荠"字的读音困惑并非个案,古诗文中类似的多音字、异读字比比皆是,掌握正确的识别方法,是准确诵读古诗文的基础,以下是几种实用的识别方法:
查阅权威工具书是关键。《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不仅提供现代标准读音,还会注明特殊文言读音,阿房宫"的"房"读"páng","可汗"读"kè hán"等,都能在这些工具书中找到依据。
了解古今音变规律有助于判断,汉语语音经历了从上古音、中古音到近现代音的漫长演变过程,通过音韵学知识,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斜"在古诗中常读"xiá"(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为什么"见"有时读"xiàn"(如"风吹草低见牛羊"),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和唐作藩的《音韵学教程》都是学习这些规律的好教材。
第三,注重上下文语境分析,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可能有不同读音,如"骑"字,在"一骑红尘妃子笑"中读"jì"(名词,指骑马的人),而在"骑虎难下"中读"qí"(动词)。"荠"字也是如此,在"荠麦"中读"jì",在"荸荠"中读"qí"。
参考名家诵读录音也很重要,孙道临、乔榛、丁建华等朗诵艺术家对古诗文的读音处理严谨考究,他们的作品是学习古诗文诵读的宝贵资源,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也常有专家对特殊字音的讲解。
汉语语音的历时演变给古诗文诵读带来了诸多有趣的现象和挑战,从先秦到现代,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着今天我们如何诵读古代诗文。
最典型的例子是入声字的消失,在唐宋时期,汉语存在入声(短促的收尾音),现代普通话中已不复存在,只在部分方言中保留,这使得用普通话诵读唐诗时,原有的平仄格律和押韵效果会打折扣,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国"和"木"原本都是入声字,读来短促有力,但在普通话中这种效果就减弱了。
又如"浊音清化"现象,古代汉语有全浊声母(如"b""d""g"等带音的塞音),到现代普通话中已清化,这导致一些古诗词的押韵和平仄关系在现代读音中变得不明显,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觅""戚"原是同韵字,但今天读来已不完全押韵。
面对这些语音变化,我们在诵读古诗文时应采取何种态度?语言学家周祖谟先生主张"今音为主,适当存古"的原则,即在现代汉语语音系统框架内,对某些特殊读音适当保留古读,以体现诗词的韵律美,但不必过度追求完全复古的读音,例如在正式场合诵读《诗经》时,"采采芣苢"的"芣苢"可读作"fú yǐ",但在日常交流中用现代读音"fú yǐ"也无可厚非。
正确诵读古诗文不仅是语言问题,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每一个字的准确发音,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记忆,以"荠"字为例,读准"jì"音,才能准确理解姜夔笔下"尽荠麦青青"所描绘的战后荒凉景象——野生的荠菜和麦子长满了曾经繁华的扬州城郊,这种植物选择本身就具有特定的文化象征意义。
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古诗文诵读教学需要更加重视字音的准确性,教师自身应加强音韵学修养,避免将"天台(tāi)"读成"tiān tái",将"阿房(páng)宫"读成"ā fáng gōng",也要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同一个字在不同诗文中读音可能不同,培养他们对汉语语音演变的兴趣。
媒体在古诗文读音传播中承担着重要责任,近年来,一些文化类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在读音处理上颇为严谨,常邀请语言学家现场讲解易错字音,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但仍有部分影视剧、广播节目存在古诗文误读现象,需要加强专业把关。
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古诗文诵读水平:参加诵读社团、聆听名家朗诵、使用标注准确的诵读APP等,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敬畏之心——对那些穿越千年而来的文字保持敬畏,对中华文化的精微之处保持敬畏。
从"尽荠麦青青"的"荠"字读音出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字的正确发音问题,更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每一个汉字都像一枚文化基因,准确诵读就是在激活这些基因,让千年前的思想情感能在当下获得新的生命力。
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曾说:"读诗要读出声来,让古人的心跳通过声音传递到今天。"当我们用正确的方式诵读"尽荠麦青青"时,姜夔对家国命运的忧思、对往昔繁华的追忆,才能真正穿越时空打动我们的心灵。
在快速变化的当代社会,古诗文诵读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既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汉语美感的再发现,让我们从读准每一个字开始,在声音与意义的交融中,完成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6678.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