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一词,今人习用,然其文言表述,则多有变化,内涵丰富,非止一端,古人云:"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此"明"与"智",皆含清醒之意,本文拟从词源考据、经典用例、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四端,详论"清醒"之文言表述,以窥中华文化中这一重要概念之全貌。

文言中表述"清醒"概念者,约有数字:曰"醒",曰"寤",曰"觉",曰"悟",曰"明",曰"清",曰"省",各有侧重,不可不辨。
"醒"字本义为酒醉后恢复常态,《说文》云:"醒,醉解也。"后引申为从睡眠或迷惑中恢复知觉,如《楚辞·渔父》:"众人皆醉我独醒",此"醒"即指对世事的清醒认识,超越众人之沉迷。
"寤"字从寐省,吾声,本义为睡醒,《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此处"寤"与"寐"对举,指从睡眠中醒来,后亦引申为醒悟、明白之意,《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此处"开悟"即"开寤",谓使明白、清醒。
"觉"字本义为睡醒,《庄子·齐物论》:"觉而后知其梦也",即此义,后引申为觉悟、感知,《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此处"觉"已超越生理觉醒,而指对真理的认知与把握。
"悟"字从心,吾声,本义为心里明白,《后汉书·张衡传》:"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此"明"即"悟",指对事理的透彻理解,禅宗尤重"悟"字,有"顿悟"、"渐悟"之分,皆指对佛法的突然或逐渐明白。
"明"字本义为光亮,《说文》:"明,照也。"引申为明白、清楚,《论语·颜渊》:"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此处"明"指对谗言的清醒认识与抵制。
"清"字本义为水澄澈,《诗经·郑风》:"溱与洧,浏其清矣",引申为头脑清楚、不受迷惑,《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此"自清"即保持自身清醒。
"省"字本义为视察、检查,《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引申为醒悟、明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此处"悟"同"省",指楚怀王不能从迷惑中醒悟。
综上,文言中"清醒"之表述,既有生理层面的"醒"、"寤"、"觉",亦有心理层面的"悟"、"明"、"清"、"省",构成一完整语义网络,反映出古人对"清醒"状态的多维理解。
古代典籍中关于"清醒"的论述甚多,兹择其要者分析之。
道家典籍强调"清醒"为对"道"的把握。《老子》第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此"虚极"、"静笃"即心灵极度清醒状态,能观察万物循环之理。《庄子·齐物论》:"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此处"觉"即从人生大梦中清醒过来,认识到世俗价值的虚幻。
儒家经典则重视道德层面的清醒。《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此"不惑"即对事理的清醒认识。《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处强调"思"的重要性,唯有思考方能保持清醒,不被外物牵引。
佛家典籍尤重"觉悟"。《六祖坛经》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直了"即直接觉悟,瞬间清醒。《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此谓对世界虚幻性的清醒认识,方能见真实。
史书多载不能保持清醒而致败亡之事。《史记·项羽本纪》载范增屡劝项羽杀刘邦,羽不听,增曰:"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后果如其言,项羽不能清醒判断形势,终致败亡。《资治通鉴》载唐玄宗晚年沉溺享乐,不听忠言,终致安史之乱,亦是丧失清醒之例。
文学作品常以"清醒"与"沉醉"对比,陶渊明《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心远"即精神清醒,不为世俗所扰,李白《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表面颂醉,实则表达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与无奈。
医籍则从生理角度论清醒。《黄帝内经·素问》:"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知道"即对养生之道的清醒认识与实践。
"清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多重意蕴,非仅指生理状态。
其一,清醒是修身之本。《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个"明"即使清醒,第二个"明"指光明的品德,唯有保持心灵清醒,方能彰显美德,朱熹注:"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此"虚灵不昧"即恒常清醒状态。
其二,清醒是治国之要。《尚书·太甲》:"伊尹作书曰:'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描述商汤天未亮就起床处理政务的清醒勤勉。《贞观政要》载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反映其保持政治清醒的态度。
其三,清醒是处世之智。《菜根谭》云:"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强调在纷扰世事中保持独立判断。《围炉夜话》:"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祸。"指出清醒认识自我与形势的重要性。
其四,清醒是审美之境,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出需跳出局限方能清醒认识事物本质,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隔"与"不隔"之说,认为最佳审美状态是既投入又保持一定距离的清醒。
其五,清醒是超越之途,禅宗公案多围绕"悟"展开,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旨在打破常规思维,达到更高清醒。《五灯会元》载香严智闲禅师击竹悟道,从此"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即获得对佛法的彻底清醒认识。
其六,清醒是批判之器,王充《论衡》"疾虚妄",对当时各种迷信思想进行清醒批判,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对君主专制进行清醒剖析,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进步思想。
古人对"清醒"的论述,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信息爆炸时代,更需要"清醒"的判断力,古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训诫,提醒我们面对海量信息时需保持理性思考,不盲从、不轻信,苏轼《石钟山记》通过实地考察纠正前人错误认识,体现求真务实的清醒态度,值得今人效法。
在物质丰富时代,更需要"清醒"的价值观,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警示,与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安贫乐道,都指向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清醒,这对纠正当代消费主义迷思具有借鉴意义。
在快速变化时代,更需要"清醒"的定力。《周易》"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独立精神,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都彰显了在时代潮流中保持清醒自我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时代,更需要"清醒"的文化自觉,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概念,要求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这与古代"和而不同"的清醒包容智慧一脉相承,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开放包容,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清醒之道。
文言中"清醒"之表述丰富多彩,从生理到心理,从个人到社会,形成一完整认知体系,古人关于"清醒"的智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为当代人提供了应对复杂世界的思想资源,如王阳明所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真正的清醒,莫过于对自我局限的不断超越,在这个充满诱惑与迷失的时代,重温古人的醒世恒言,或许能帮助我们获得一份难得的清明与洞见,在纷繁世事中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高度。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6695.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8im
2025-10-28im
2025-10-28im
2025-10-28im
2025-10-28im
2025-10-28im
2025-10-28im
2025-10-28im
2025-10-28im
2025-10-28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3-05-29im
2023-05-25im
2023-05-25im
2025-01-19im
2025-04-17im
2025-04-17im
2023-05-26im
2023-06-19im
2025-04-17im
2023-05-28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