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关注民生著称。《观刈麦》是他早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通过描绘农民在麦收季节的艰辛劳作,深刻反映了中唐时期的社会矛盾,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关怀,我们该如何正确解读《观刈麦》?它的语言风格、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又是什么?本文将从文本细读、历史背景、艺术手法和现实启示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我们需要完整阅读这首诗的原文,并理解其基本含义。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要深入理解《观刈麦》,必须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背景。
唐德宗时期推行“两税法”,按田亩和资产征税,本意是减轻农民负担,但实际执行中,官吏横征暴敛,导致许多农民破产,诗中“家田输税尽”正是这一现象的写照。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农民失去土地后沦为佃户或流民,诗中的“贫妇人”就是典型例子,她因交不起税而失去土地,只能靠捡拾麦穗维生。
白居易早年曾任县尉,亲眼目睹农民疾苦,因此他的诗歌多关注民生。《观刈麦》不仅是对农民的同情,更是对统治者的隐晦批判。
《观刈麦》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
虽然《观刈麦》写于千年前,但其反映的社会问题至今仍有警示意义。
《观刈麦》不仅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的诗歌,更是一面照见社会现实的镜子,读懂它,需要我们:
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白居易诗歌的伟大之处,并在今天的社会中汲取智慧。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693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