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作为一种西方绘画技法,以其丰富的色彩层次和细腻的光影表现闻名于世,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主要以水墨、设色为主,油画技法并未广泛流传,古代中国人如何称呼油画?是否有类似的绘画形式?本文将从历史文献、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油画在古代中国的称谓及其艺术渊源。
在中国古代,油画并非主流绘画形式,因此并无直接对应的专有名词,根据历史记载和文人笔记,可以找到几种可能的称谓:
“油色画”或“油彩画”
明代《天工开物》曾提及西域绘画使用油彩,称其为“油色画”,清代《清稗类钞》亦记载:“西洋画多用油彩,故称油色画。”可见,古人以“油色”或“油彩”指代油画技法。
“泰西画”或“西洋画”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油画技法传入中国,时人称之为“泰西画”(“泰西”即“极西之地”,指欧洲),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等传教士画家在清宫作画,其作品被称为“西洋画”。
“番画”或“夷画”
在民间,油画因其异域风格,有时被称为“番画”(“番”指外邦)或“夷画”(“夷”指外国),如《广东新语》记载:“番人善画,以油调色,谓之夷画。”
“丹青”与“油画”的区分
传统中国画以“丹青”代指绘画(“丹”为朱砂,“青”为石青,均为传统颜料),而油画因使用油性媒介,古人可能称其为“油丹青”或“油绘”,但此类称呼较为罕见。
尽管油画在明清时期才正式传入中国,但早在唐宋时期,中国已有类似油性绘画的尝试:
唐代的“密陀僧画”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西域画家尉迟乙僧曾以“密陀僧”(一种含铅的油性颜料)作画,其技法与油画类似,可视为中国早期的油性绘画。
宋元的“漆画”与“油壁画”
宋代《营造法式》记载,建筑彩绘中有时会使用桐油调色,以增强耐久性,元代亦有寺庙壁画采用油性颜料,虽非严格意义上的油画,但技法上有相通之处。
明清时期,随着欧洲传教士来华,油画技法正式传入中国,并产生深远影响:
利玛窦与早期西洋画传入
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携西洋画入华,其带来的宗教画像引起士大夫的惊叹,顾起元《客座赘语》记载:“其画以油涂色,凹凸分明,真绝技也。”
郎世宁与清宫油画
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供职于宫廷,融合中西画法,创作了大量油画肖像与纪实画作,清宫档案称其画为“西洋油画”或“泰西绘法”。
民间对油画的接受与模仿
除宫廷外,广州、澳门等通商口岸的民间画师也开始学习油画技法,形成“外销画”产业,作品多销往欧洲,被称为“中国油画”。
尽管油画是外来艺术,但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传统绘画融合:
光影与写实的引入
传统中国画注重线条与意境,而油画强调光影与写实,清代画家如焦秉贞、冷枚等,吸收西洋透视法,使中国画更具立体感。
材料技法的借鉴
部分中国画家尝试以油性颜料作画,如清代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提及“油色可久存”,但认为其“过于板滞”,不如水墨灵动。
审美观念的碰撞
中国文人多崇尚“气韵生动”,而油画追求逼真再现,因此初期受到部分士大夫的排斥,但随着时间推移,两种艺术逐渐相互影响,形成新的风格。
油画在古代中国虽非主流,但其传入丰富了中国的艺术表现手法,古人或以“油色画”“泰西画”称之,或将其与传统“丹青”对比,体现出中西艺术的交流与碰撞,今日回望,油画在中国的演变不仅是技法的引入,更是文化交融的见证。
(全文约1500字)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694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4-03-01im
2024-02-28im
2024-03-01im
2024-02-28im
2025-04-27im
2024-02-29im
2024-02-10im
2024-03-01im
2024-03-01im
2024-02-11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