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传说

吉甫作颂怎么读,从诗经到现代的文化解读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7日 阅读:55 评论:0

《吉甫作颂》的读音与历史背景

"吉甫作颂"四字出自《诗经·大雅》中的《崧高》篇,原文为"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在普通话中,"吉甫作颂"的标准读音为"Jí Fǔ zuò sòng",吉"读第二声,"甫"读第三声,"作"读第四声,"颂"读第四声,这一短语承载着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创作传统,指向了西周时期著名大臣尹吉甫的诗歌创作活动。

吉甫作颂怎么读,从诗经到现代的文化解读

尹吉甫(约前852-前775),姓兮,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是西周宣王时期的太师,为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被认为是《诗经》中部分作品的作者,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明确记载的诗人之一。《诗经》中《大雅》的《崧高》、《烝民》、《韩奕》、《江汉》等篇,传统上被认为是尹吉甫所作。

"吉甫作颂"不仅是一个历史记载,更代表了中国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源头,颂,作为《诗经》"风、雅、颂"三大类之一,主要用于宗庙祭祀,具有庄严典雅的风格,尹吉甫的创作活动标志着个人诗人开始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姓名,而不再完全是集体创作或无名氏的产物。

理解"吉甫作颂"的正确读音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一表述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从字面看,它记录了尹吉甫创作颂诗的事实;从深层看,它象征着中国文学从集体口头传统向个人书面创作的过渡,体现了早期文人的政治参与和文化建构。

文字解析:"吉甫作颂"四字的深层含义

"吉甫作颂"四字虽简,却蕴含丰富的文化密码。"吉"字从士从口,《说文解字》解释为"善也",有吉祥美好的含义,在这里作为尹吉甫名字的一部分。"甫"在古代是对男子的美称,也可通"父",表示对长辈或有德者的尊称。"吉甫"二字合称,既是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特定指称,也暗含对其品德才能的赞美。

"作"字在甲骨文中象人持工具劳作之形,本义为"起也"、"为也",引申为创作、制作。《论语》有"述而不作"之说,可见"作"在先秦文化中已有创造性活动的含义。"颂"字从页公声,本指容貌,后假借为歌颂之颂。《毛诗序》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颂诗主要用于宗庙祭祀,内容多歌颂先王功德,风格庄重典雅。

从文字学角度看,"吉甫作颂"四字记录了从个人(吉甫)到行为(作)再到成果(颂)的完整创作过程,与《诗经》中大量无名氏作品相比,这一记载尤为珍贵,它明确地将诗歌与特定历史人物联系起来,标志着中国文学从集体创作向个人创作的重要过渡。

在语法结构上,"吉甫作颂"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的短语,主语"吉甫"是施事者,谓语"作"表示创作行为,宾语"颂"是创作成果,这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先秦汉语的特点,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诗歌创作的基本认知——诗是由特定的人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创作出来的。

历史溯源:尹吉甫其人及其诗歌创作

尹吉甫是西周宣王时期的重臣,据《史记》等史料记载,他曾率军征伐猃狁(北方游牧民族),并经营成周(今洛阳),为"宣王中兴"的重要功臣,在文化方面,尹吉甫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的诗歌创作。《崧高》篇明确记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这是《诗经》中少数几处明确提到作者的地方之一。

传统上归于尹吉甫名下的《诗经》作品包括《大雅》中的《崧高》、《烝民》、《韩奕》、《江汉》等篇,这些诗歌大多与西周的政治军事活动相关,如《崧高》歌颂申伯辅佐周宣王,《烝民》赞美仲山甫治理国家,《江汉》记载征伐淮夷的功绩,从内容看,这些诗歌具有明显的政治功能和历史价值,不同于民间歌谣的抒情性质。

尹吉甫的诗歌创作代表了西周贵族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国风》中来自各诸侯国的民间歌谣不同,雅颂多为朝廷贵族所作,用于朝会宴享或宗庙祭祀,尹吉甫作为太师,其诗歌必然反映了西周官方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趣味,这些作品语言典雅,结构严整,善用比喻和象征,体现了早期文人诗歌的艺术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尹吉甫的诗人身份与政治身份密不可分,在古代中国,诗与政本就相互关联,《尚书·舜典》就有"诗言志,歌永言"的说法,尹吉甫通过诗歌记录历史事件,歌颂君王功德,实际上参与了西周王朝的文化建设与政治宣传,这种"诗教"传统对中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传承:"颂"体诗歌的发展演变

"吉甫作颂"中的"颂"最初特指《诗经》中的《周颂》、《鲁颂》和《商颂》,是祭祀时用的乐歌,随着时代发展,"颂"的概念逐渐扩大,泛指一切歌颂功德的作品,汉代以后,颂体文学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模仿《诗经》颂体的作品,如扬雄的《赵充国颂》、班固的《窦将军北征颂》等。

在文体特征上,颂体诗歌通常篇幅较长,语言庄重,多四言句式,善用铺陈和比喻,如尹吉甫《烝民》开篇:"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种典雅的语言风格成为后世官方文学的典范,魏晋南北朝时期,颂体与其他文体交融,产生了新的变体,如赞、铭等。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高峰期,颂体创作也达到新高度,李白、杜甫等大诗人都写过颂体诗,如杜甫的《朝享太庙赋》就继承了《诗经》颂体的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律赋也吸收了颂体的某些特点,如对偶工整、用典繁多等,这表明颂体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宋代以后,颂体逐渐式微,但并未完全消失,苏轼、黄庭坚等文人仍有颂体创作,更重要的是,颂体的精神——即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的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直到现代,我们仍能在一些主旋律文学作品中看到"颂"的传统影子。

现代启示:传统诗教的当代价值

在当代语境中重读"吉甫作颂",我们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启示,它提醒我们关注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尹吉甫的诗歌不是纯粹的审美产物,而是具有明确的政治文化目的,这对当下过度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是一种有益的平衡。

"吉甫作颂"体现了文人的社会责任,作为太师,尹吉甫通过诗歌参与国家文化建设,发挥了知识分子的引领作用,这种传统对当代知识分子仍有借鉴意义——文学创作不应脱离社会现实,而应积极回应时代问题。

第三,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吉甫作颂"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研究这一传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如"诗言志"的传统、文以载道的观念等,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文化自觉尤为重要。

"吉甫作颂"的正确理解和诵读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当我们准确读出"Jí Fǔ zuò sòng"这四个音节时,我们不仅掌握了几个汉字的发音,更接通了一条通往中国文学源头的文化脉络。

从正确读音到文化理解

"吉甫作颂"四字的正确读音只是一个起点,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才是更值得探索的宝藏,从尹吉甫的诗歌创作,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的早期形态;从颂体的发展演变,我们能够追溯一种文学生命力的延续;从诗教传统的现代启示,我们可以思考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位置和价值。

正确诵读古典文本是文化传承的基础工作,但绝不能止步于此,理解"吉甫作颂",既要知其音,也要明其义,更要通其神,只有将语言文字、历史背景、文化精神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握传统的精髓,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我们今天诵读"吉甫作颂"时,实际上是在参与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化对话,尹吉甫的诗歌创作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而我们作为后来者,有责任将这一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这或许就是"吉甫作颂"四字给予当代读者最宝贵的启示。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7039.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