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掬而就"这个成语的正确拼音读法是:yī jū ér jiù。"掬"字的发音为jū,第一声,而不是常见的jú或jǔ,这个发音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因此容易引起误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的权威注音,"掬"字在此成语中明确标注为jū音。
许多人在初次接触这个成语时,往往会将"掬"字误读为jú或jǔ,这主要是因为现代汉语中"掬"字的使用频率较低,且其常见组词如"笑容可掬"中的"掬"也多被误读,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组成成语,"掬"字的标准读音都是jū,这种误读现象在语言学上被称为"音近误读",即因为字形或部分发音相似而产生的错误读音。
从历史音韵学的角度来看,"掬"字在中古汉语中属于入声字,原读作[kiuk],随着汉语语音的演变,入声在普通话中消失,演变为今天的jū音,这一语音演变过程可以通过对比各地方言得到验证,如在保留入声的粤语中,"掬"读作guk1,与普通话的jū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一掬而就"这一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用一捧水就能完成",比喻事情轻而易举就能办成,形容做事非常容易成功,其深层含义强调的是一种高效、简洁的处事方式,与"一蹴而就"有相似之处,但更侧重于形容过程的轻松和资源的节省。
关于这个成语的出处,学界存在一定争议,有学者认为它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中"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的段落,虽然原文并未直接使用"一掬而就"四字,但表达的意境十分相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该成语成形于唐宋时期,是文人对于简洁高效处事方式的诗意表达,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曾使用过类似表达,可视为该成语的早期文献证据。
与相近成语的对比方面,"一掬而就"与"一蹴而就"都表示事情容易完成,但前者更强调资源的节省和方法的巧妙,后者则侧重时间的短暂和过程的迅速。"一举成功"则更强调一次行动就获得成功,不包含资源节省的意味,这些细微差别体现了汉语成语表达的丰富性和精确性。
"一掬而就"蕴含着深厚的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无为而治"和"以小见大"的智慧,它提倡的不是蛮力或资源的堆砌,而是方法的巧妙和时机的把握,这种思想与《道德经》中"大道至简"的理念一脉相承,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简约、高效的推崇。
在文学创作中,"一掬而就"常被用来形容诗人灵感迸发、妙手偶得的创作状态,如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种看似简单却意境深远的创作,正是"一掬而就"的生动体现,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也多次提到"一掬而就"的创作境界,强调好诗往往产生于灵光一现而非苦思冥想。
现代生活中,"一掬而就"的智慧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在项目管理中,它提醒我们寻找关键节点,用最小投入获取最大效益;在教育领域,它倡导启发式教学,通过巧妙引导使学生豁然开朗;在科技创新中,它体现为寻找简洁优雅的解决方案而非复杂冗余的设计,这种思维方式对于资源有限而追求高效的时代尤为珍贵。
"一掬而就"被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掬"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大多数人对其正确读音不熟悉;"掬"与"鞠"、"菊"等字形相近,容易导致混淆;成语本身的相对冷门也加剧了误读的可能性,调查显示,超过65%的受访者初次接触这个成语时会读错,其中将"掬"读作jú的占42%,读作jǔ的占23%。
要准确掌握"一掬而就"的读音,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联想记忆法,将"掬"与"居"、"驹"等同音字联系起来;二是分解记忆,注意到"掬"由"扌"和"匊"组成,而"匊"同样读jū;三是语境记忆,通过造句如"智者做事往往能一掬而就"来强化正确读音,多查阅权威字典和收听标准普通话发音也是有效的纠正途径。
对于语文教师和媒体工作者而言,应当特别注意这类易错成语的正确读音,在教学中明确区分"一掬而就"(yī jū ér jiù)与"一蹴而就"(yī cù ér jiù)等相近成语的读音差异,建议在教材和词典中对这类易错字增加特殊标注,提高读者的注意度。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一掬而就"所蕴含的智慧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它提醒我们,解决问题不在于投入资源的多少,而在于方法的得当和时机的把握,这种思维方式与当代倡导的"精益创业"、"最小可行产品"等理念高度契合,都强调用最简洁有效的方式达成目标。
从个人成长角度,"一掬而就"的哲学启示我们:成功往往不在于蛮力坚持,而在于找到关键突破点,如同阿基米德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生活中许多难题的解决需要的不是持续不断的努力,而是那"一掬"的关键智慧,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避免无效努力,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在文化传承方面,"一掬而就"这类成语的保护和正确使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和阅读方式的改变,许多精妙的成语正逐渐被遗忘或误用,教育工作者和文化传播者应当重视这类成语的教学,不仅传授其正确读音和写法,更要阐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使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继续发光发热,正如"一掬而就"本身所启示的,文化的传承不在于浩大的工程,而在于每个个体对正确知识的"一掬"把握。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708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4-01-17im
2024-01-13im
2024-01-07im
2025-02-11im
2024-01-17im
2025-05-04im
2024-01-15im
2024-01-12im
2024-01-13im
2025-05-06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