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堪脍"(lú yú kān kuài)出自西晋文学家张翰的典故,后来成为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这个短语的意思是"鲈鱼可以切成细丝做菜",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或隐逸之志。

很多人对"脍"字的读音和含义不太熟悉,容易误读为"huì"或"huì"。"脍"的正确读音是"kuài",与"快"同音。
"鲈鱼堪脍"的典故源自《晋书·张翰传》,张翰是西晋时期的名士,在洛阳为官时,因秋风起而思念家乡吴地(今苏州一带)的莼菜羹和鲈鱼脍,感叹道:
"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意思是:"人生最重要的是活得自在,何必为了功名而在千里之外做官呢?"他毅然辞官归乡,留下了"莼鲈之思"的佳话。
张翰的辞官行为体现了魏晋名士的率性自然,他不愿被官场束缚,更向往自由的生活,这一典故后来成为文人表达归隐之志的象征。
"鲈鱼堪脍"不仅是美食的象征,更被历代诗人用来表达思乡、归隐、闲适等情感,以下是几个经典例子: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借张翰(字季鹰)的典故,表达自己壮志难酬、思乡却不能归的无奈。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李白反用典故,说自己不是为了吃鲈鱼脍才远行,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展现了他的豪迈洒脱。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鲈鱼,但苏轼对江南美食的描写与"莼鲈之思"异曲同工,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脍"在古代指细切的生肉或生鱼片,类似于今天的刺身,古人认为"脍"是精致的美食,常与美酒搭配。
古人吃鲈鱼脍讲究刀工和佐料:
由于"脍"字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很多人对其读音和含义不熟悉,导致以下误解:
"脍"读"kuài",不读"huì"。
"堪脍"不是简单的"可以吃",而是强调"可以做成精细的鱼脍",体现古人对美食的追求。
"鲈鱼堪脍"不仅是美食,更承载了文人的归隐情怀和人生哲学。
"鲈鱼堪脍"不仅是一个美食典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意生活"的体现,它告诉我们:
下次再看到"鲈鱼堪脍"时,不妨细细品味它的读音、典故和背后的文化深意,感受千年之前的文人雅趣。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7880.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4-01-08im
2024-01-13im
2024-01-10im
2025-05-07im
2024-01-08im
2024-02-10im
2024-02-11im
2024-01-10im
2024-01-07im
2024-01-06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