遽如许怎么读?探寻古语中的音韵与意蕴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23日 阅读:23 评论:0

古语中的音韵之谜

在浩瀚的汉语词汇中,有许多古语词汇因其独特的音韵和深远的意蕴而令人着迷。"遽如许"便是其中之一,对于现代人而言,这个词组可能显得陌生,甚至让人困惑——它究竟怎么读?又是什么意思?本文将围绕"遽如许"的读音、词义、用法及其文化背景展开探讨,带领读者走进古代汉语的瑰丽世界。

"遽如许"的正确读音

遽如许怎么读?探寻古语中的音韵与意蕴

我们需要明确"遽如许"三个字的正确读音:

  • 遽(jù):第四声,意为"突然、急促"。
  • 如(rú):第二声,意为"像、如同"。
  • 许(xǔ):第三声,意为"这样"。

"遽如许"的正确读音是 jù rú xǔ

值得注意的是,"遽"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古代文献中却很常见,如《庄子·齐物论》中的"遽然觉",意为"突然醒悟"。"如许"则是一个固定搭配,常见于古典诗词,如"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观书有感》),意为"如此清澈"。

"遽如许"的词义解析

"遽如许"并非一个固定成语,而是由"遽"和"如许"两个部分组成的词组,其含义可以拆解为:

  1. 遽(jù):表示"突然、急速、匆忙"的意思。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遽兴戎马。"(突然调动军队)
    • 《庄子·达生》:"遽然觉。"(突然醒来)
  2. 如许(rú xǔ):意为"这样"。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如许"可理解为"如此深情")
    • 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什么这样清澈?)

"遽如许"可以理解为 "突然如此"或"急速变成这样",通常用于表达某种突如其来的变化或感慨。

"遽如许"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

虽然"遽如许"并非高频词组,但类似的表达在古代诗词、散文中并不少见。

  1. 辛弃疾《贺新郎》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可理解为"人生变化遽如许,旧友凋零,如今还剩几人?"

  2.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词中"乍暖还寒"的天气变化,亦可引申为"世事遽如许"的感慨。

  3.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暗含人生变幻"遽如许",但诗人仍泰然处之的豁达心境。

"遽如许"的现代应用

尽管"遽如许"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其表达的情感——对世事无常、人生骤变的感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1. 文学创作:现代诗歌、散文中可以借用"遽如许"来表达突如其来的变故或深沉的感慨。
  2. 影视台词:古装剧或历史剧中,人物可以用"遽如许"增强语言的历史感。
  3. 日常表达:虽然不常见,但在某些特定场合(如讨论古典文学时)可以使用,以体现语言的文化深度

古语的魅力与传承

"遽如许"虽然是一个小众词组,但它承载着汉语的深厚文化底蕴,通过探究它的读音、含义及文学运用,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认识这个词组,并在未来的语言运用中增添一份古典韵味。

正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言的魅力,正源于我们对它的不断探索与传承。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8089.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