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瑟,一种古老乐器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复兴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23日 阅读:18 评论:0

在中国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长河中,各种乐器如繁星点点,各具特色,有一种名为"厉瑟"的古老乐器,虽不如古琴、古筝广为人知,却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将从厉瑟的历史渊源、形制特点、文化内涵、演奏技艺、当代复兴等多个维度,全面探讨这一古老乐器的前世今生,以期唤起人们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珍视。

厉瑟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厉瑟,一种古老乐器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复兴

厉瑟作为一种弹拨乐器,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在《诗经》中便有"琴瑟友之"的记载,瑟"便包括了厉瑟这一类型,考古发现表明,最早的瑟类乐器出现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而厉瑟作为其中的一种特殊形制,可能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区。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瑟"的解释为:"瑟,弦乐也,从珡,必声。"而"厉"字在古代有"磨砺"、"严肃"之意,可能暗示了这种瑟的音色特点或演奏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瑟类乐器发展至鼎盛,仅《宋书·乐志》记载的瑟就有多种形制,厉瑟"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

唐宋时期,随着古琴地位的提升和外来乐器的传入,瑟类乐器逐渐式微,但厉瑟仍在宫廷雅乐和部分地方音乐中保留,元代以后,厉瑟的记载愈发稀少,至明清时期几乎销声匿迹,成为只存在于文献中的"绝响"。

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70年代,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瑟,其中部分形制与文献记载的厉瑟特征相似,为研究这一古老乐器提供了实物依据,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厉瑟确实曾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厉瑟的形制结构与制作工艺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厉瑟与其他瑟类乐器在形制上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典型的厉瑟长约160-180厘米,宽约35-40厘米,整体呈长方形,共鸣箱较一般瑟略为狭长,这可能与其追求的音色效果有关。

厉瑟的弦数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早期多为25弦,后发展为50弦,故有"锦瑟无端五十弦"的诗句,与其他瑟不同的是,厉瑟的弦距较窄,弦的张力更大,这要求演奏者具备更高的技巧,其弦材质多为丝弦,高档厉瑟使用特制的"冰弦",音色清亮而富有穿透力。

厉瑟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选材多采用梧桐木为面板,梓木为底板,因其纹理通直、质地轻盈而共鸣良好,制作过程包括选材、开料、挖膛、镶边、上漆、张弦等多道工序,全部手工完成,一名熟练工匠需耗时数月才能完成一件精品。

尤为独特的是厉瑟的"厉"之所在——其岳山(支撑弦的部分)较一般瑟更高且角度更陡,弦与面板的夹角更大,这使得拨弦时需用更大力度,产生的音色更为锐利清越,这可能正是"厉瑟"得名的原因,这种设计虽然增加了演奏难度,却也赋予了厉瑟独特的表现力。

厉瑟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厉瑟远不止是一种乐器,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在儒家文化视野下,瑟是礼乐教化的重要载体。《礼记·乐记》有云:"瑟者,禁也。"认为瑟乐可以规范人的情志,这与"厉"字所含的"严肃"之意不谋而合。

在道家思想中,厉瑟被视为通天地之气的媒介,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厉者之鼓瑟也",将厉瑟演奏者与著名音乐家并列,暗示其音乐能达至"天籁"之境。

文人墨客对厉瑟更是情有独钟,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虽未直接提及厉瑟,但其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意象,与厉瑟的特征高度吻合,厉瑟清越而略带凄凉的音色,常被用来表达文人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

值得注意的是,厉瑟在古代还具有一定的仪式功能,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厉瑟曾是皇家祭祀、朝会等重要场合的必备乐器,其庄严肃穆的音色被认为能够沟通人神,这种仪式性功能进一步强化了厉瑟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厉瑟的演奏技艺与音乐表现

厉瑟的演奏技艺自成体系,与其他瑟类乐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基本演奏姿势为将瑟平置于案上或膝上,双手戴义甲拨弦,但与一般瑟不同,厉瑟演奏更强调"厉"的特点——右手需以较大力度斜向下拨弦,产生清越激昂的音色;左手则通过按弦、滑音等技法形成丰富的音高变化。

厉瑟的定弦方式灵活多样,常见的有五声音阶定弦和七声音阶定弦两种主要体系,由于其弦数较多,音域可达四个八度以上,能够表现极为丰富的音乐内容,历代琴谱中记载的厉瑟独奏曲目有《厉天》、《清商怨》、《楚妃叹》等,合奏曲目则多用于《韶》、《武》等古代乐舞的伴奏。

从音乐表现力来看,厉瑟尤其擅长表达两种情感:一是慷慨激昂、壮怀激烈之情,如《史记》中记载的"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的场景中,若有厉瑟伴奏,效果更佳;二是幽深哀婉、忧思难忘之情,如表达离愁别绪、怀古伤今等主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厉瑟的泛音演奏技法,由于弦张力大且岳山角度特殊,厉瑟的泛音极为清亮透彻,犹如珠落玉盘,技艺高超的演奏者能通过控制拨弦力度和位置,使泛音与实音交织,营造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响效果,这是其他瑟类乐器难以企及的。

厉瑟的现代复兴与文化传承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运动的深入,包括厉瑟在内的许多古老乐器重新受到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音乐学者和乐器制作师开始尝试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复原厉瑟,2005年,中国音乐学院成功复制出第一张现代厉瑟,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实验性的古乐团。

厉瑟的现代复兴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技艺传承的断层,由于历史上长期中断,演奏技法大多失传,现代音乐家只能通过研究古代乐谱和相关文献进行重构,其次是音乐语境的变化,如何让这一古老乐器在现代音乐生活中找到合适位置,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厉瑟复兴也呈现出积极态势,专业音乐院校开始设立相关研究方向,培养专门人才;一些跨界音乐家尝试将厉瑟与西方乐器或电子音乐结合,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2018年,以厉瑟为主要乐器的《古乐新诠》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获得广泛好评。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厉瑟的复兴不仅关乎一种乐器的存续,更是对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整体性拯救,通过厉瑟这一"活化石",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音乐观念、审美趣味和技术成就,对厉瑟的保护与研究,应当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规划中。

厉瑟,这一几近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古老乐器,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音乐智慧和文化记忆,从战国时期的兴盛到近现代的式微,再到当代的复兴尝试,厉瑟的命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曲折历程,在文化多样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对厉瑟这样的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保护和创新性发展,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投资,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在更多的舞台上听到厉瑟那清越激昂、穿透时空的声音,让这一古老乐器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8138.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