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吉兆桥是北京市的著名景点之一,因为它与
文化大革命有着不解之缘而被世人所知。吉兆桥的名字源于一位唐代大将军李吉兆,据说他曾在此修筑过渡金水的桥梁,因此才得名吉兆桥。宋代诗人马致远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首诗被寄托在吉兆桥上,成为“吉兆桥诗句”。本文将对吉兆桥诗句进行详细介绍。
2. 马致远和他的诗句
马致远(1254-1321)是南宋末期至元初期的诗人,为“南宋七子”之一。他的诗作以咏物、咏志、抒情为主,具有豪放、激昂的气势,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他的代表作品有《天净沙·秋思》、《行路难》等。马致远曾游历西北,体验了那里的艰苦卓绝,尤其是长城以北的“雄关漫道”更令他心生敬畏。后来他将这一心境写成了一首诗:“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首诗以豪迈的笔触,表现出了西北边疆的壮美和艰苦。同时,他表达了对英雄精神的追求和歌颂,寄托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3. 吉兆桥和它的历史沿革
吉兆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乡境内,横跨于著名的昆仑山山脉下的京藏铁路线上。它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全长570米,宽18米,其中主跨径160米,两旁还分别设置有5个较小的跨径。吉兆桥的建成得益于国家“五年计划”建设,于1965年开工建设,次年完工,耗资4000万元
人民币。由于它连通了京藏铁路,成为北京通往西北部地区的客、货运要道,因此成为中国内地铁路的重要枢纽和关卡。
4. 吉兆桥诗句的由来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吉兆桥曾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文化意义。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曾在此地视察过,因此它具有特殊的政治象征意义。同时,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精神洗礼和文化革命运动,如“秋收起义”、精神文明建设、红卫兵活动等,吉兆桥也成为了这一时期的象征之一。1966年,北京市文科教育管理干部学校建校,时任校长汤用彬任命学生在吉兆桥上题写《天净沙·秋思》,将马致远的名句与吉兆桥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吉兆桥诗句”。自此以后,许多人慕名前往吉兆桥赏诗、瞻仰。吉兆桥因此成为一座诗化了的桥梁。
5. 吉兆桥诗句的文学价值
“吉兆桥诗句”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symbol,并广泛被用在音乐、戏曲、电影、美术等文艺作品中。它以独到的意象、鲜明的情感、高超的语言技巧,表现出在战争与奋斗中,艰苦卓绝的
北方风光,抒发了那个时代的特殊背景下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同时,这首诗歌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了马致远那种大气磅礴、穿越千年的冲动感和心灵净化的自由愉悦。他将人生最重要的价值放在无所畏惧地追求真理和正义上,同时也表现了对弱者和不幸者的关爱。这些都展现了吉兆桥诗句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6. 吉兆桥诗句的现状和未来
时至今日,已有5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吉兆桥的历史地位和象征意义也逐渐淡化。但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却永远不会衰退。虽然许多人对文革中留下的痕迹怀有怨恨,但吉兆桥诗句却因为与这段历史有着特殊的关系而被更广泛地传颂。可能的未来,吉兆桥还将成为一个美丽的文化景观,在新时代的进程中,它将持续为人们提供不断激励和启示。
7. 总结
吉兆桥作为北京的著名景点之一,以马致远的《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为题被命名为“吉兆桥诗句”,成为一座具有文化和历史内涵的桥梁。文章通过介绍吉兆桥、马致远和他的诗句的由来、文学价值和现状,进一步探讨了吉兆桥诗句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历史的影响,以及未来可能具有的价值。吉兆桥与马致远诗句紧密相连,代表着文学、历史、政治、精神等多重意义,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