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传说

恶搞对诗句

作者:im 时间:2023年06月06日 阅读:138 评论:0

  

恶搞风行下的传统诗句

恶搞对诗句

  恶搞的本质是断裂,它有可能去造新的文化符号,但经过滤镜、翻译的诗句在其身上经常被解构,丢弃其原意,甚至变得毁坏不堪。当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多地可以称得上是恶搞时,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在恶搞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元素常常被提炼、扭曲,挪用到新兴的词语语境里,并在人们交流时形成了新的意义。那么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恶搞对于传统文化的表达和解读具有怎样的影响呢?

  

1. 诗词成为恶搞中的代名词

  恶搞中最为常见的便是对于诗词的辱骂、曲解,而士人所撰之作或宋、元明时期所出现的文本亦因此成为恶搞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对象,闲散无聊之时讽刺式地将其中一个字母替换掉就形成恶搞效果、或者借用其定义于新的语境中亦常获取转发量。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被经常改编成:吃饱饭再毒死你、玩游戏不卖萌。这样的恶搞无视原有诗句的文化内涵,只是纯粹地将诗句当做一个表达情感或者简单的吸引用户的方式来对待。

  

2. 通过恶搞表达情感

  除了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新时代的流行语言巧妙融合以外,更多的人在恶搞过程中,选择利用诗句等传统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借此讽刺社会现实问题。例如:吾日三省吾身、七十二变等传统名句出现在漫画、网络小说、微信朋友圈里的截图,使得这些传统语言形式也跨越了时间、空间和文化的隔阂,被现代的用户们所传颂。这种恶搞方式,不论是发起者本身还是受众,都对历史文化产生着微妙的引导和重塑作用,同时也使得一些可能会被边缘化的传统文化得到拯救,并得以成功地传递。

  

3. 对于繁衍与记忆的作用

  恶搞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变异”的观念行为,它动摇了传统文化中严肃的记忆框架,将文化符号裸露在人们眼前。通过恶搞使得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以新的方式得以展现和繁衍,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历史记忆的“退出”问题。例如在CCTV电视剧《芈月传》播出期间,有网友将剧中的角色原型和配音配入某游戏片段,这样的恶搞方式无疑推进了策略游戏与历史文化结合,并获得了大量的关注、转发以及文化知识的积累。

  

4. 扩大文化阅读面

  正是由于其可塑性、语境差异等特性,恶搞成为了一种充满新意的媒介手段,在新生代的交流方式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通过对诗句等传统文化形式加以变更,使传统文化走进了年轻人的视线,进一步推动了其文化消费和文化阅读面的拓展。毕竟,传统文化的增长面、范围和影响力,不单单只是基础教育的领域,其深入的领域扩展与普及也需要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

  总的来说,恶搞在传统诗句中的发挥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恶搞能够改变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解读和定位;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再次传播和点亮新的学习兴趣。

标签: 文化 传统 诗句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949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含驮的诗句
下一篇:写琼花的诗句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