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传说

道家关于放下的诗句

作者:im 时间:2023年06月08日 阅读:565 评论:0

  

道家关于放下的诗句

道家关于放下的诗句

  道家追求的是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放下。很多大师在他们的诗歌中都有过描写道家放下的经历,以及对于放下的思考和感悟。

  

1. 老子《道德经》

  1.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2. “去彼取此,以平其室。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視也覺。”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过放下,强调“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即把握尺度,适度而行,不要过度追求和执着,否则会失去平衡。而“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则是说要像婴儿一样纯真、单纯,不虚伪不计较,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在自在。另外,他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特别在《道德经》中的第二章中写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些都需要人们在生活中去领悟。

  

2. 陶渊明《桃花源记》

  1. “便复仰头看山口,有桃树三四百株,鲜艳欲滴含笑春。温舒淡泊,住者乐其无为。适有群童乘船来游,见渔者,乃大惊异曰∶此中人物,何以与众不同?”
  2. “群童问曰∶此地足产何物?老人答曰:此地无人耕种,年常有桃李自生之物。”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里的居民,与另一部分的江湖文化更有道家思想特点。他们远离权势、财富的侵袭和困扰,日常生活简单,心态宁静淡泊,不受外界的纷扰。度日如年的生活给予他们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令他们感到舒适,这正是道家放下的人生境界。

  

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 “大别山阴郊,桑柘谁能语。自胡马窥江去,名树亦聊数。”
  2. “出门无所见,白露满皇州。江水东逝,浪花西流。回头望天际,归鸟黑于秋。故乡何足语,烟波两茫茫。”

  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也有表达人们放下的诗意,他留恋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但仍不断地前行,不再留恋,把思念化成了冷静而颓废的笔墨,感性地表达了他在远行中的洒然与超越。

  

4.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 “余幼学诗章,耳濡目染,遂爱之,及长,志韶华,心秉曲笔,不肖于世,诚知小人之攀附,不足以援引,每择所从助,莫若南巴阮籍。阮籍善爱人,故善笔,其志不为浮云,其行不归俗应。”
  2. “我有一篇书奏,幸蒙从上批条,委赠权门,自是咏阮之乐,而非徇欲之言,在审阅之前,亦曾背之若天仙,不敢示人。夫阮籍采君子之行,诚(zhèn)高士之节,何异风流先驱也。世人常曰:道不同不相为谋,既已得至阮籍高标,又岂容为权贵之心所动哉!”

  苏轼的诗也表达了对于虚伪与真诚,现实和理想的思考和感悟。他在诗中谈到了阮籍对于人生,强调“我要有所为而取之,不能不取以为名。”,表示即使要放下,也必须要放下真正眼的外表,保有内心的真实、亲切和人性的纯美。苏轼尤其注重情感和乐观主义,常用风气开朗热情的写作风格,对于放下有着独特的见解。

  

5. 陆游《钱塘湖春行》

  1. “茸茸水草一束干,野花天草何须攀?且喜岩前无限润,安知激后复何还?”
  2. “芳草鹰回路僻微,蓼花羊影水平漪。欲知世事如溪水,坐看云起日入时。”

  陆游主张“放下”化繁为练,抓住现实中的平凡,领悟到音乐和艺术中的愉悦感和变革力。他在《钱塘湖春行》中写道:“欲知世事如溪水,坐看云起日入时。”劝人把自己的情心放空,与困苦相处,在恶劣的环境中寻找生命的乐趣,找到平凡生活的真谛。

  

6.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 “唯年来贵有事,爱此红楼梦好,情多处最难过。”

标签: 道家 阮籍 生活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2251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