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天立地”这个词,起初是用来形容人的。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顶天立地”常常出现,指的是自然界的壮丽景观。《离骚》中说:“奔马如飞,其志弥坚,矢虽发射,不中王门。”推崇“志弥坚”的不仅是荀子,还有唐代诗人刘禹锡。如刘禹锡所说:“楼船夜雪瓢泼大,抖擞机杼九重城。”想到前面所说的“奔马如飞”,不难想象出那些雪中厚重的墙体,更包容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气势。
古人往往将天地万物视作整体,将人与之融为一体。唐代杜甫在《野望》中写道:“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壮阔的山岭和烟雾,而孤城周围,却是四方吹角声迭起的情景,其气势之盛大,恰似眼前的自然怒意攒集在一起。唐代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中也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的句子。几字语境内勾画出连绵的大山和绵延的海图,诗人借助天地间的大美抒发自己的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诗歌中风景诗的比重极高。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临风而立,竞欲飞去”,将诗人的心志与那雀鸟登临高楼、急于飞翔的名动景象融合在了一起。清代黄景仁《浣溪沙·漠漠轻阴》则借助静态的逸美,表达了诗人深厚的遗世情怀:“漠漠轻阴里,绵绵软草间。”由此看来,无论是挥洒笔墨的唐代,还是清代文人已经追求纯静逸美,都有其不可忽略的关注顶天立地的处事态度。
“顶天立地”更体现出其独特的时代性。如现代女诗人夏志清的《崖柏寺》:“沿路倚绝壁,山色状顶天;入冬枝叶尽,留下石钟颓。”绝壁、山色、崖柏,将现代意象唤起,遣词用兴疏松自然而又意味深长,文化内涵感人肺腑。大都市生活的无情压力和深刻危机,几乎成为了诗人创作的主题。如马臧的《北京不插电》:“你生命中的音符,清晨与霓虹掩埋的人间光点;你惆怅的口哨,银色音符穿过雾霾延伸来……”从音符的轻盈出发,或寄去一种哀愁,或许是叙说那些在北京嚷嚷,双手赖着床头床尾而余音弹染的故事吧。
“顶天立地”的诗歌表现,恰恰彰显了人们对自然、人生、历史等诸多因素的敬重和肯定。同时,“顶天立地”的叙事格局也呈现出中华文化行之几千年,她顶天立地的豪迈和气度。在货真价实的中华文化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思想观点已经深入了人们的精神内核;而在好古、文人、世外、拜物等多种学派结合之下,“顶天立地”的意象,自然成为了表达精神风范的标志性语汇。
总之,“顶天立地”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符号。它承载着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点的气魄,又包容了中华文化多方面的情态。随着时代的变迁,“顶天立地”在现代诗歌中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和发展,更趋向于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寄托和追求。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2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4-22im
2025-04-27im
2025-04-29im
2025-04-20im
2025-04-21im
2025-04-29im
2025-04-29im
2025-04-23im
2025-05-06im
2025-04-21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