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好多都是附着于音乐之上的,这里我们不仅仅明说有哪些类型,而是具体介绍一种:浅籁。它是独立于曲调之外,以诗句为主、以音调为辅助的声乐艺术形式,在众多的古旧卷帙里,有必要聊一聊——漂流于历史潮流中的“浅籁”。
在中国文学史上,“浅籁”最初被人们用来表示音乐的和声也稱作“慢篱”,这里面包含着一种只用少量乐器、较为单一的乐器或以人声为主的音乐演奏形式。后来,因为能与文学接轨,浅籁渐成独立于曲调之外,以诗句为主,以音调为辅的声乐艺术形式。
从历史角度看,浅籁的流传可悠久了!据史书记载,早在唐朝时期的著名文学者白居易就曾谱写出一首诗《赋浅园风音乐》。浅园,在唐朝时曾是一个楼阁,流传了很多曲艺。白居易在这里完成了自创五调三十六曲的版本,其中大北乐、蓦山乐等都曾被人推崇,不少曲子也没有流传到今天。宋朝时期,王安石的女儿王琦在书信中曾提到:“亲故送看题诗一套,为‘山中山客燕葬吟’,于今人人道之,载入《乐府》。”足以证明浅籁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浅籁的表现手法就像是:先做到诗词的量质并重,把表达的情感和画面塑造的形象要分清,再配合调子给歌颂或呈现出来,将歌颂与表达的思想交相辉映,互相融合,同时,还要求作词的同时比较审慎地考虑音乐部分,换句话说,所谓“浅”不是音乐方面的差,而是要求诗人在“言辞稍偏雅俗不多”空间内只留下那一点“余音绕梁”的女儿声。之所以说它是“浅”,更多地是妙在浅显——隐约约捉摸不准但又很刻画出来了。
实际上完成某一首完美的音乐作品需要你既懂得音乐,也需要你了解诗歌知识。浅籁能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便是它将二者创新性地融合结合在了一起。作者首先提取重点,然后即使在需要有所变化的时候也要常常采用回文手法,尽可能多地用到含蓄、抒情的表达方式,最后还要顺理成章地奏响悦耳的曲调。有人将其对诗和词的要求归纳成一个“四字公式”:语言精、音乐好。
经典的浅籁曲目有《阳关曲》、《蝶恋花》、《咏鹅》、《离骚》等等。这些诗词因为其带有浅显的音乐节奏,就像万千昆虫绕树而飞,在听众的心灵深处留下永恒的印象。
当然,浅籁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无非是新奇,古典的艺术形式罢了。把它看作一种艺术表达方式的同时,也是要注重它的历史内涵以及它在文学上的地位意义。所以,在能够欣赏到它的声音时,我们应该从中感悟到祖先留下来的人文品质和文化遗产,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听觉体验。
无论时间如何推移,浅籁都凭着其魅力获得了众人的夸赞。它不是与曲调密切相关的曲艺,而是以诗为主、调为辅的音乐艺术形式。尽管与现代的音乐风格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浅籁声音的温情、朴实自然和端庄内敛,却始终以一种无法被代替或赶超的态度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中。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23450.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