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象征之一,它们分别代表了人们立志坚贞和坚强生命力。诗人们在写作中常常选择竹梅作为主题,用他们的笔触描述出竹梅的风姿和性格,表达着自己对于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追求。
1. “庭前绿竹成幽径,山水霜威何所惧?”——晏殊《浣溪沙》
这是晏殊的一首七绝,通过描绘庭院景物,抒发了竹之高洁与顽强不屈的品性。它们像高大的墙壁一样固定在那里,对霜雪的侵袭毫不畏惧。在运用声律平仄上,七绝以平仄疏密安排,效果自然流畅。
2. “秋色寒螀鸣枯桑,竹林深处自来霜。”——杨万里《秋夜寄邱员外》
这是明代诗人杨万里写于秋夜的一首绝妙词句,通过描绘竹林中静寂与清幽的景象,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于人生境遇的一种默默承受与无奈。这种境界已不限于笔端的描述,而是已经融入到诗人的心态中。
1. “雪舞迎新正,花独茗伶仃。”——沈德潜《元旦吉祥》
这是清代文学家沈德潜用的一组对比词,通过用雪舞和花独来对比,表现了梅的孤高气势。当天寒地冻的雪猛烈地扑面而来,而晶莹剔透的五瓣梅花屹立寒风中间,其孤高自得之气便一览无余。
2. “瘦影初成,梅花点缀深绿,琳琅满目。”——辛弃疾《贺新郎·友人道喜》
辛弃疾这首气势恢宏的词集中了许多巨大而富有表现力的形象,其中描述的梅花点缀深绿则是其中一个。这里梅花虽然单瘦,但恰恰是取得了单瘦者难得的独立自在,与周围环境相互映衬,呈现出一种异常的美感。
1. “何以解忧?唯有暂时之乐,如露亦如电。我亦复如是。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苏轼《西江月》
苏轼一生诗词流芳百世,在他的代表作《西江月》中,竹梅同样成为了重要的象征,诗中的竹梅与苏轼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交相辉映,与“解忧”问题产生了对应关系。在这一段诗中,竹梅已经超越了景物符号的角色,更多地具有了诗意和修养意味。
2. “天然松竹有奇节,亘古犹存造化功。”——沈约《鹤林玉露》
沈约的《鹤林玉露》中素有“天然美术”的名号,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艺术评论家之一。他对于竹梅所表现的精神表现出了更为持久的洞察,那种节律、能量与空灵,异常奇妙,也是它们令人着迷的一大原因。
竹梅风雅,是中国诗文典雅的象征之一,它们承载着一整个文化的精华和理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声誉加分不少。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32485.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