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啖,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饮食礼俗,也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在中国古代,人们不仅注重饮食的滋味,更将吃饭视作修身养性的过程。因此,诗词中描绘含啖场景的句子不仅描绘了尚雅的饮食文化,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盛唐时期,含啖制度十分完备,管束甚严。隋唐时期,常有下对联写于食器一侧:“谨用、洁洗、有润、含哺、咀嚼。”意为饮食要谨慎,食具要清洁,菜肴要有营养,吃饭时要注意含和啖,咀嚼精神。
唐代诗人白居易《幸夜堂饮》诗中写到:
这段诗意境优美,既表现了夜晚的孤寂、幽静,又抒发出饮茶的闲适逍遥之感。同时,诗人通过“梦中更忆口含”这句话将含啖手段融入其中,使整首诗在用词和意境上更具有层次感。
唐代高适写《别虞氏》一诗:
“含啖”在此被运用为隐喻手段:含着荷花淡香而过,仿佛就像在品味一丝爱情,而荷花则暗喻着女主角虞姬的美丽形象。
宋代苏轼的《浣溪沙・别董大》也是一个不错的例子:
在这首词中,“含”又被运用于爱情文化之中,表达了话未曾谈尽、思绪纷乱的感情,展现出唯美爱情的迷蒙之美。
明清时期,饮食文化的变革逐渐达到顶峰,饮茶之风兴起,含啖手段愈发成为一道绝美的风景,如清代韩愈所写的《咏古妆毫茶圆》:
这首诗描写了清代含啖的细腻情景,令人叹为观止。
随着时间的流逝,含啖艺术品早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形态各异、风格迥异的含食、含饮有数百种之多,这充分展现了中国人“饮食文化”的广博内涵。
含啖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礼仪,恰似一件文化的艺术品,而那些描绘含啖场景的诗句,则更是其中的精华之美。从盛唐到明清,从食材的变化到文艺情感的表达,含啖一直影响着饮食能够闻见、味觉、视觉等方面的陈述方式,也伴随着饮食文化中人们所追求的精神和身体境界。在今天这个追求生活品质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含啖”精神,将优雅、健康的饮食理念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共享美好品味。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3264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1-19im
2023-06-14im
2025-04-18im
2025-04-18im
2025-04-21im
2025-04-17im
2025-04-17im
2023-05-25im
2024-03-03im
2023-05-26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