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眷,这个词汇起初是指神职人员带着家属一同前往执行任务。如今,“携眷”一词不仅限于神职人员,还广泛用于人际关系、情感生活等领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携眷”被理解为夫妻之间的长期关系和家庭意义上的亲情。因此,诗歌中经常出现“携眷”的形象,表达着深挚的情感和家庭中的温暖。
《别东篱》是孟浩然的一首别诗,其中携眷南游的情景使人想到了当时文人墨客长期在外游历的生活状态。作者流露了一种怀旧之情,带着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之情。携眷成为了他心灵上的重要寄托。
李白在《早夏江湖路行》中写到了携眷者的欣喜之情。在他的诗中,作者穿过石磴、度过山间溪水,在桃花庵落脚,心情非常愉悦。他的快乐源自于可以与心爱的人共享美好时光,而这也是携眷最美妙的意义所在。
刘禹锡在《夕阳箫鼓楼头闻》中描绘了一个欢乐富贵的场景:众多佳人围着一位富商宝座,和他共饮佳酿。额头上插着蝴蝶花,红妆素袂耀眼喜庆。在这样的美景中,携眷仍旧是让人倍感温暖的标志。寂静若水的夜晚,漫步菱湖岸边,惬意地享受彼此的陪伴。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题材广泛,情感深刻。全诗描绘了主人公想家的情景。在诗的结尾处,作者愿得长久共照人间的月亮。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携眷的形象,但是把形容极为优美、令人陶醉的月亮作为两个人之间美好的祝福之物,也可以看做是携眷能够带给人们幸福和美好的生活意义。
《琵琶行》中,“携眷”的形象得以展现。在这首诗里,琴师和主人小酌,唯独没有“管弦”为其陪衬。当听到了船上“琵琶声”,主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来不及再饮佳酿。在白居易的笔下,携眷变成了一种家庭的情感纽带和幸福保障。
携眷如今被视作一个美好而温暖的词汇,包含了夫妻之间、家庭之间的感情与关爱。古诗中的“携眷”美满温馨的画面,也启示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发掘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的内涵,倡导尊重人类情感生活和现实社会关系的价值,以此推动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幸福。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3837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4-01-14im
2023-06-14im
2025-04-17im
2023-06-14im
2025-04-17im
2025-04-18im
2025-04-17im
2023-05-25im
2025-04-17im
2025-04-18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