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百是一个重要的数字,它代表着全面、完整、丰富、多彩和无限。诗歌中常用百来形容事物的众多、丰富和纷繁,表达出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世界的探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歌的世界,领略一下和百有关的诗句吧。
1. 非独博雅意,都因百手成。
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指儒学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是因为它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融入了普通百姓的智慧和精神。
2. 朝闻道,夕死可矣。
出自《庄子》中的“逍遥游”一章,其中道是万物的根源,人只有在道的指引下才能够真正地摆脱束缚,通达自然。这两句话描绘了人们对于道的向往,在道路上不断追求的决心和勇气。
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用大漠、长河和日落三样东西表现了人生的苦短和无常,也揭示了对于历史的感慨和对于生命的感叹,富有哲理和深度思考。
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出自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描绘了一个怡然自得的诗人独坐采菊之中的情景,引领人们向往田园风光,向往宁静美好的生活方式。
5.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诗,诗人借助饮酒之际,表达了对于光阴流逝和人生短暂的认识,在繁华世界中追寻永恒的希求。
6.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表现了游踪所至的辽阔和变幻不定,以及看到美好景致时的感动和释然。这句话也有“渐行渐远渐无书”之后的“霜重鸟惊,声断已难闻”作对应,意味着人们的生命有限,对于美好的事物要抓紧时间品味。
7.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用壮美的自然景象展现出黄河与燕山的浩大气势,也塑造了一个具有历史感和情感共鸣的形象。
8. 千回百转关河路,几度乌啼月下门。
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用关河和乌啼月下等诗情画意的意象来形容人生的曲折和离合,表达了对于人世间纷繁故事的思索和关注。
9.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一首,以寥廓空旷的夜空为背景,反映了个体在对面对世界无力、无奈时的孤立和沉寂,演绎着一个古代诗人对世事的深层感悟,意义极为丰富。
10.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出自王维的《相思》一诗,以红豆为象征,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渴盼和期待,揭示了对于情感的追求和执着。
1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以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于友谊的尊重和重视,意境清新明朗,令人感到温馨和愉快。
12.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出自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一词,用青山和破岩来隐喻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利剑锋芒,表达了革命意志的坚强和不屈不挠的决心。
通过以上诗句,我们见证了一些优美、深刻和高尚的文化内涵,体会到百的内涵之广、象征之深和文化之丰。百与诗歌、文学的相遇,使得人们的情感向度、智慧胸襟、艺术造诣不断地拓展和升华,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和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中,我们更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激发活力和创造力,以更加勃勃的风貌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4537.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2-09im
2025-04-17im
2025-04-17im
2023-06-20im
2023-05-25im
2023-05-25im
2023-05-25im
2023-06-19im
2023-06-13im
2023-06-03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