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传说

描写书信往来的诗句

作者:im 时间:2023年05月27日 阅读:112 评论:0

  

描写书信往来的诗句

描写书信往来的诗句

  书信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通信方式,它记录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们的生活点滴。在古代,书信往来是人们交流感情、寄托思念的主要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书信逐渐被电子邮件、短信等现代通信手段所替代。然而,书信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温度的通信形式,在诗歌中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描写。

  

书信传递的意义

  在古代,书信往来,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人们相互问候、向对方传递信息的手段,更是一种寄托思念、祈求平安的方式。许多文学巨匠都从书信中汲取了灵感,写出了感人至深的诗句。

  

  1. 唐代诗人张九成在《书有道陈蕃》中写道:书是冷箭,用时无声;射去几多思,来时便有声。
  2.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首诗用冷箭比喻书信,形象生动,既表达了书信快捷便利的特点,又凸显了书信沉淀人性、交流真情的深刻意义。

      

  3. 唐代名臣魏征在《元和通天令》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首诗更是将人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与书信相结合。千里共婵娟,寄情月之美好;独在异乡为异客,倍思亲人之日,诗中真挚的祝福流露出无限的深情。

      

  5. 宋代诗人辛弃疾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6.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这首诗以碧空明月为主题,将观赏月亮的美好与离别的悲凉巧妙融合。别时容易见时难,卓然处世的辛弃疾在表达离别之感时,用流水落花春去也来寄托自己的希望与期待。

      

书信沉淀历史

  书信往来也是历史见证者。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在书信中留下了宝贵的线索。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文天祥的《警世通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等,都是著名的书信作品。

  

  1. 唐代诗人骆宾王所写《李重阳书简》中,描写了李重阳的冷静果断,深为后世传颂。
  2.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李重阳跋山涉水求学、边关深、修行仙、历经艰困身世历程。崇尚道教的李重阳从北宋开始使“中和万岁”成为一种理念性标语。 李重阳注重人际交往,深得民众喜爱和尊重。该书信的震撼力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情感沟通上,更体现在一段历史文化的传承中。

      

  3. 《花非花》一书收录了林徽因与德国作家席勒曼之间的书信,描写了一段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
  4. 你识得这里的风景吗?/ 路在清明时节,踏青的季节、乘凉的日子,阳光正好,草长莺飞,你是谁的谁?我又是谁呢?

      这首诗彰显出林徽因的浪漫情怀以及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同时,城市与穷山恶地之间的区别也让人深思。

      

  5. 文学巨匠张爱玲的书信也为笔者所爱。她的书信常常将内心的冷峻与感伤深情相融合。比如,她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的眼泪从来不是跟随我的快乐落下来的,而是异于世界五十亿人的,是自己同自己的战斗。”
  6.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这首诗似乎将张爱玲的命运线刻画出来,平实而深情。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中借喻自己那痛苦而充斥的人生(她的父母双亡,身边很少有亲友,跌宕起伏的感情生活让她看破了人世间很多干枯琐碎的事情)。

      

书信的温度和力量

  虽然现在书信通信已经被新型通讯方式所取代,但书信凭借其古老而温情的传承,在某些特定场合下,依然显得无比动人、无比强大,例如同学之间的互寄书信、恋人之间的情书、朋友之间的问候。

  

  1. 原中国科学院曹雪涛院士在科学领域中做出过卓越成果,《天文日报》专栏文章《一个其实不足挂齿的小插曲》中他记述的与布莱恩·梅尔图斯的书信往来,引发了热议。
  2. 书法的魅力,在于它直透心灵的力量。

      这首诗发人深省,表达了书信这种古老方式的无穷温度和力量。它直通人们心田,让我们对书信这种古老的通信方式更加珍视和感悟,也提醒着我们,在喧嚣的生活中,如何探寻自己的单纯之美。

      

  3. 一封温暖的

标签: 书信 方式 诗人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6490.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话少点的诗句
下一篇:花 喜爱 诗句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