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歌简介
支离益,唐朝著名诗人,与苦吟诗人孟郊齐名,号称“孟郊”。支离益,字子益,原籍河东,后迁居洛阳。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早年漫游各地,期间曾到过江淮、吴越等地。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支离益进士及第,授官秘书省正字。后因性格刚直,得罪权贵,被贬为临海县尉。安史之乱期间,支离益辗转各地,流亡飘零。晚年回到洛阳,任河南节度副使,不久病逝。
二、诗歌的写作背景
支离益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他流亡飘零的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后,支离益被迫离开家乡,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流亡生活。在这期间,他辗转各地,饱尝了流离失所的辛酸。他目睹了战乱的残酷,亲历了世态的炎凉,内心充满了忧愤和悲凉。这些情感,都反映在了他的诗歌创作中。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支离益的诗歌创作,以情见长。他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流亡生活中的种种情景,抒发自己的悲愤和悲凉之情。在《悲哉行》中,他写道:“悲哉行,泪沾臆。出门日,友欢笑。入户月,霜满席。夜作梦,思故里。觉来泪,沾白发。”寥寥数语,便将流亡在外、思念故乡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诗歌的思想内容
支离益的诗歌创作,除了表现流亡生活中的悲愤和悲凉之情外,还表达了对战乱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在《战乱篇》中,他写道:“战争一何久,生灵何以堪。白骨蔽平野,朝来复夕还。乌鸢争食肉,犬狼藉骨间。”诗中,支离益对战乱的残酷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表达了他对和平的强烈向往。
五、诗歌的艺术特点
支离益的诗歌创作,艺术性很高。他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使诗歌意境深远。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嘶风萧萧,梦回月明楼。离愁无限,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诗中,支离益通过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象的描写,抒发了离别的愁苦之情。
六、诗歌的评价
支离益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风格鲜明,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的诗歌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诗圣”。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7182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