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快阁

公元1097年,宋哲宗元祐二年,黄庭坚被贬谪宜州。宜州地处偏远,山高路险,生活艰苦。但黄庭坚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反而将这作为一次难得的修行机会,积极入世,勤于著述,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登快阁便是其中一首。
快阁,位于宜州城北,是一座高耸入云的阁楼。登上快阁,可以俯瞰宜州全城,一览众山小。黄庭坚登临快阁,面对壮丽的景色,不禁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
二、登快阁诗词赏析
原文:
《登快阁》
九月西风兴,萧瑟天气凉。
快阁厌远眺,登临生悲凉。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耳,唯有松风寒。
译文:
九月时节,西风劲吹,天气凉爽。
登上快阁,极目远眺,只觉萧瑟凄凉。
故乡远隔三千里,深宫羁绊二十年。
耳畔传来阵阵松风寒,更添悲凉。
赏析:
这首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格律严谨。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快阁所见之景:“九月西风兴,萧瑟天气凉。”九月是秋风萧瑟的季节,天气凉凉爽爽。诗人登上快阁,极目远眺,只见山河壮丽,景色宜人。但是,诗人并没有陶醉于美景之中,反而生出一种悲凉之情。
第三句,诗人笔锋一转,写自己贬谪宜州的遭遇:“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诗人被贬谪到宜州,远离故乡三千里,在深宫中度过了二十年。这二十年,诗人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
第四句,诗人写登快阁所闻之声:“一声何满耳,唯有松风寒。”诗人登上快阁,耳边只听见阵阵松涛声。松涛声寒凉刺骨,更增添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登快阁所见、所闻的描写,抒发了诗人贬谪宜州的悲凉之情。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烈的语言,但是却字字珠玑,情真意切,令人读之动容。
三、登快阁背后的故事
黄庭坚登快阁,除了写诗抒怀之外,还留下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传说,黄庭坚登快阁时,恰逢中秋佳节。诗人面对皓月当空,思念远方的亲人,不禁黯然神伤。这时,诗人听到有人在月下弹琴,琴声凄婉动人,诗人循声而去,发现弹琴者是一位盲人。
诗人与盲人交谈,得知盲人名叫阿炳,自幼失明,靠乞讨为生。阿炳虽然双目失明,但琴艺却很高超,他弹奏的琴曲感人肺腑,令人闻之落泪。诗人听完阿炳的琴曲,大为感动,当即写下一首诗赠给阿炳。
这首诗就是著名的《听阿炳弹琴》。诗中,诗人盛赞阿炳的琴艺,并表达了对阿炳的同情和敬佩。这首诗后来成为千古名篇,阿炳也因此名垂青史。
四、登快阁的文化影响
登快阁是黄庭坚贬谪宜州期间写下的名作之一,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登快阁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诗通过对登快阁所见、所闻的描写,抒发了诗人贬谪宜州的悲凉之情,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感染了后世许多诗人。如南宋诗人陆游,在《秋风叹》中写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南海上,飞鸿踏月过衡阳。”这首诗与黄庭坚的《登快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诗人面对萧瑟秋风时的悲凉之情。
其次,登快阁对后世散文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诗中,诗人对宜州风光的描写细腻生动,对贬谪生活的描写真实感人,为后世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清代散文家袁枚,在《祭妹文》中写道:“我生之初,尚无知也。一霎声闻,而母逝矣。忆昔抱予鞠育,抚摩恋恋。岂图中年,便与我永诀耶?”这篇文章中,袁枚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真挚感人,与黄庭坚《登快阁》中的情感有相似之处。
登快阁是一首传世佳作,对后世诗词创作和散文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诗也因此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8145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1-03im
2025-11-03im
2025-11-03im
2025-11-03im
2025-11-03im
2025-11-03im
2025-11-03im
2025-11-03im
2025-11-03im
2025-11-03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