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榘"这个名字对于许多古典文学爱好者而言可能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作为南宋著名词人,他的作品如《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等流传至今;陌生的是,不少人在初次见到这个名字时,往往会困惑于"榘"字的正确读音,本文将从"张榘怎么读"这一基本问题出发,逐步深入探讨这位宋代词人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而全面的张榘形象。

张榘的正确读音
"张榘"这个名字中的"榘"字,现代汉语拼音为"jǔ",与"矩形"的"矩"同音同义,在古代,"榘"是"矩"的异体字,两者可以通用,都指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引申为法则、规矩的意思。"张榘"应读作"Zhāng Jǔ"。
这一读音确认不仅解决了基本的认读问题,也为我们理解这位词人的名字寓意提供了线索,在古代,名字往往承载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榘"字体现了对遵守规矩、为人方正的期许,这与宋代重视礼教、强调道德修养的社会风气相吻合,张榘本人的生平事迹虽留存不多,但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确实是一位恪守儒家道德规范的文人。
张榘的生平简介
张榘,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南宋理宗时期(1225-1264年),字方叔,号芸窗,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关于他的生平,现存史料记载极为有限,我们只能从其作品和零星记载中勾勒出大致轮廓。
他曾任句容县令、江东制置使参议等职,属于中下层官员,南宋时期,像张榘这样的地方官员兼文人不在少数,他们一方面要处理繁冗的政务,另一方面又保持着文人的雅致情怀,这种双重身份也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张榘的词作中既有对官场生活的感慨,也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正是这种矛盾心态的真实写照。
张榘与当时文坛的交往情况已难考证,但从其词风可以看出,他深受周邦彦、姜夔等前辈词人的影响,尤其擅长咏物词和抒情小令,风格清丽婉约,讲究音律,体现了南宋中后期词坛的审美倾向。
张榘的词作成就
张榘的词现存约五十余首,收录于《全宋词》中,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上乘,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词艺造诣,他的词作题材广泛,包括咏物、抒情、写景、赠答等,其中以咏物词最为出色。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是张榘的代表作之一:"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这首词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宦海沉浮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张榘词作的艺术特色。
另一首著名作品《水龙吟·次韵虚斋先生雨花宴》则体现了张榘对词律的精通:"暮云低锁荒台,凭阑四望天垂地,曼花半夜,蜚香缭乱,近寒食天气,乐事赏心,水边竹外,如何风味,最无端、小院寂历,当轩睡起。 还似年时,凤城灯夜,永漏迢递,罗绮丛中,是谁偏慧,得得寻芳意,玉勒珠鞭,少年游冶,依稀曾记,只如今、前欢如梦,还有伤春泪。"这首词音律和谐,意象优美,情感细腻,显示了张榘对周邦彦词风的继承与发展。
张榘的词作在南宋词坛上虽不及辛弃疾、姜夔等人影响巨大,但他以清丽的语言、严谨的格律和真挚的情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南宋婉约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张榘在词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张榘作为南宋中后期的词人,在词史上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位置,他既继承了北宋周邦彦等人开创的婉约词风,又受到同时代姜夔、吴文英等词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张榘的词代表了南宋中后期词坛的一种创作倾向——在保持词体婉约本色的同时,更加注重音律的精研和语言的锤炼,他的词作虽不像辛派词人那样充满豪放之气,也不像姜夔那样刻意追求清空骚雅,但却以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喜爱。
明代词论家杨慎在《词品》中对张榘的词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其词"清丽芊绵,小令尤为擅场",清代朱彝尊编纂的《词综》也收录了张榘的多首作品,可见其在后世词选家心目中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张榘的词作在题材上虽未突破传统范畴,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其独到之处,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烘托情感,借助精巧的意象组合营造意境,这种艺术手法对后世词人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他对咏物词的发展,为后来王沂孙等人的咏物词创作提供了借鉴。
从"张榘怎么读"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出发,我们深入探讨了这位南宋词人的姓名寓意、生平事迹、词作成就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张榘,这位名字寄寓着方正之意的词人,以其清丽婉约的词风在南宋词坛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虽然历史关于他的记载不多,但他留下的词作却如同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南宋中下层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静心品读张榘的词作,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文人雅致,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别样的精神慰藉。
张榘的词作艺术成就提醒我们,在文学史的长河中,除了那些光芒四射的巨星外,还有众多如张榘般虽不耀眼却独具魅力的星辰,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空,正确读出"张榘"的名字,只是我们认识这位词人的第一步;真正理解他的词作内涵和艺术价值,才是对他最好的致敬。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407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6im
2025-10-26im
2025-10-26im
2025-10-26im
2025-10-26im
2025-10-26im
2025-10-26im
2025-10-26im
2025-10-26im
2025-10-2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3-05-25im
2025-04-17im
2023-05-29im
2023-05-25im
2025-04-18im
2023-05-28im
2023-09-11im
2025-01-19im
2023-05-26im
2023-06-03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