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18日 阅读:58 评论:0

驿站相遇:元和四年春,白居易在长安城外的望驿台偶遇即将远行的元稹,两人在暮色中饮酒话别,约定以诗寄情。

故事梗概

诗歌传情:白居易在元稹离京后,多次登上望驿台远眺,创作《望驿台》寄托思念,诗中"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成为千古名句。

生死相隔:大和五年,白居易得知元稹在武昌任所去世的噩耗,冒雨登上望驿台,回忆二十年间与挚友的诗词唱和,悲痛欲绝。

永恒守望:晚年白居易整理元稹遗作,将自己的诗作与元稹的诗合编为《元白唱和集》,让这段以"望"贯穿的友谊在文学史上永存。

本次写作重点围绕"望"字展开,通过白居易与元稹的交往故事,展现这个字所承载的期盼、守望与永恒思念的多重意蕴。

《望尽天涯不见君——从望驿台看中国文人的精神守望》

长安城外十里,有座不起眼的土台,黄土夯筑的台基早已被岁月剥蚀得斑驳陆离,几丛野草从砖缝里倔强地钻出来,在春风中轻轻摇曳,这座名为"望驿台"的建筑,本是汉代遗留的驿站瞭望台,到了唐代,却因一位诗人的驻足而有了新的生命。

元和四年春,白居易就是在这里与元稹话别的,那日暮色苍茫,远处终南山的轮廓渐渐模糊,官道上的尘土尚未落定,白居易记得很清楚,元稹穿着那件半旧的青色官袍,腰间玉佩在晚风中叮当作响,他们相对而坐,中间摆着一壶新酿的梨花春,两个粗陶酒盏碰在一起,发出沉闷的声响。

"乐天兄,此去通州,不知何日再会。"元稹的声音混着酒意,飘散在渐浓的夜色里,白居易没有立即回答,他转头望向驿道尽头,那里有几星灯火明灭不定,是更远处的驿站,这个动作后来被他写进诗里——"望驿台前春欲晚,行人马上暮天寒"。

一、望中之物:从具象到意象的升华

望驿台的"望"字,本是个极平常的动作。《说文解字》释为"出亡在外,望其还也",一个踮脚远眺的姿势,却因文人墨客的驻足而被赋予无限深意,汉代王逸注《楚辞》时说:"望,观也。"但这个解释显然不足以涵盖后世文人赋予"望"的丰富内涵。

白居易在《望驿台》诗中写道:"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柳与花本是寻常景物,却因"望"的动作而成为情感的载体,窗前的柳枝是妻子每日守望丈夫归来的见证,扑地的落花则是游子眼中凋零的青春,元稹在通州读到这首诗时,特意回赠一首《酬乐天望驿台见寄》,quot;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二句,将"望"的空间距离转化为心理共鸣。

宋代文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临安城外也有类似建筑,名曰"望江台",他观察到:"每岁重九,士女登台望乡,泪沾衣襟。"可见"望"的行为已经超越物理空间,成为一种文化仪式,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价白居易这首诗时说:"寻常景物,入白公眼便不同,盖胸中有泪耳。"这"泪"正是通过"望"这个动作流淌出来的。

二、望中之距:空间阻隔与心灵对话

元和十年,元稹贬谪通州,白居易外放江州,两人隔着重山复水,却通过诗歌保持着一场旷日持久的"隔空对话",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写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时,眼前浮现的定是望驿台上那个青衫磊落的身影。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元白唱和集》手稿残卷中,有一页特别引人注目,泛黄的宣纸上,白居易的笔迹略显颤抖:"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这封《与元微之书》写于元和十二年,当时白居易四十一岁,却已有"发苍苍而齿动摇"之叹,信中提及他常命仆人登上江州城楼远眺,幻想能看到元稹派来的信使。

这种"望而不见"的状态,恰似《诗经·秦风》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但唐代文人将这种阻隔转化为创作的动力,元稹在《酬乐天频梦微之》中写道:"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物理距离反而使他们的精神联系更加紧密,清代学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指出:"元白之交,以诗为媒,虽远犹近。"这种超越空间的"望",实则是中国文人特有的精神沟通方式。

三、望中之时:等待的美学

大和五年,五十九岁的白居易在洛阳得到元稹病逝武昌的噩耗,那日春雨绵绵,他独自登上洛阳城外的残破土台——当地人仍称之为"望驿台",虽然早已没有驿使在此停留,雨水混着泪水打湿了胡须,他恍惚看见三十多年前那个春日,两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在暮色中举杯。

"望"这个动作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的持续性,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是望;屈原"望崦嵫而勿迫"是望;杜甫"每依北斗望京华"也是望,但白居易的"望"与众不同,它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深沉,他在《梦微之》中写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这两句诗写于元稹去世八年后,六十七岁的白居易在长安昭国坊宅邸中,仍保持着向南远望的习惯。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塑造的杜丽娘形象,某种程度上继承了这种"望"的美学,他在剧本序言中直言受白居易诗歌启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种超越生死的守望,正是中国文人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四、望中之境:从物理空间到精神家园

晚年的白居易将元稹的诗作整理成集,又将自己的诗作与元稹的合编为《元白唱和集》,他在序言中写道:"微之微之,此际展卷,犹望见君当年风采。"此时的"望"已完全脱离具体场所,成为精神世界的永恒姿态。

宋代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种物我交融的境界,与白居易晚年的"望"异曲同工,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这种境界称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望驿台对于白居易而言,早已不是一座实体的建筑,而是承载着生命记忆的精神坐标。

当我们站在西安郊外那座仅存遗址的土台前,或许很难想象它曾经见证过的深情,但白居易留下的那些诗句,让千百年后的读者依然能感受到那个"望"中蕴含的温度,正如他在《望驿台》最后写道的:"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这愁绪穿越时空,至今仍在每一个懂得守望的心灵中回荡。

接下来我们将聚焦于白居易晚年整理元稹遗作时的心理活动,展现"望"字如何从具体行为升华为永恒的精神姿态,白居易摩挲着元稹的诗稿,那些熟悉的字迹仿佛还带着挚友的温度,窗外春雨淅沥,他恍惚看见年轻时的元稹站在望驿台上向他挥手,青色衣袂在风中翻飞如蝶,这个瞬间,"望"超越了生死界限,成为连接古今的情感桥梁。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4540.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