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鸣尽漏,论时间流逝中的声音与记忆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19日 阅读:52 评论:0

"什么鸣尽漏"——这个由四个汉字构成的短语,在唇齿间流转时便自带一种时间的韵律感,它像是一个未完成的问句,又像是对某种现象的陈述;它既指向声音的消逝,又暗喻时间的流逝,当我们拆解这四个字,"鸣"指向声音,"漏"指向时间,而"尽"则完成了从存在到消逝的转换,在这声音与时间的交织处,我们得以窥见人类面对流逝时那种永恒的困惑与思索。

什么鸣尽漏,论时间流逝中的声音与记忆

"鸣"在中文语境中从来不只是简单的发声。《说文解字》释"鸣"为"鸟声也",但其应用早已超越禽鸟范畴,延伸至一切有生命力的声响——虫鸣、雷鸣、钟鸣,乃至人心中的共鸣,中国古代文人常以"鸣"表达内心的不平之气,韩愈《送孟东野序》中"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便赋予了声响以情感与意志的维度,而"漏"作为古代计时工具,其滴水声本身就是一种"鸣",是时间物质化的声响表现,李商隐"夜吟应觉月光寒"中的更漏声,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中的漏断,都是将无形时间转化为可听可感的艺术尝试。

从历史维度看,"鸣尽漏"的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积淀,汉代张衡发明浑天仪与漏水转浑天仪,将天文观测与时间计量相结合,其运转时的机械声响或许是最早的科技之"鸣",唐代宫廷中的铜壶滴漏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成为诗人笔下时间流逝的象征,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中"五夜漏声催晓箭"描绘的正是这种计时器在权力中心的声音存在,到了宋代,苏颂发明的水运仪象台将天文、计时与报时功能融为一体,其精妙的齿轮传动产生的规律声响,代表了当时人类对时间掌控的技术巅峰,也是"鸣"与"漏"在科技文明中的完美结合。

文学艺术中的"鸣尽漏"意象则更为丰富多元,王维《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创造了一种声音在空间中的瞬间存在与消逝;李清照《声声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中的钟声与更漏,则是孤独中时间流逝的声音标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听雨轩"、"留听阁"等建筑,专门为聆听自然声响而设,其中雨打芭蕉、风摇竹叶之声,都是短暂却永恒的艺术之"鸣",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雪国》中描绘的温泉乡夜半钟声,也延续了这种东方美学传统——声音穿越时间,唤起记忆,又归于寂静。

现代科技彻底改变了"鸣"与"漏"的关系,机械钟表的滴答声被电子设备的静默数字显示取代,时间的"鸣"变得不可听闻,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在《速度与政治》中指出,电子时代的时间体验已经发生本质变化,我们失去了时间流逝的物理参照,录音技术的发明使声音得以脱离时间线性束缚,可以无限次重复播放,颠覆了"鸣尽"的传统概念,德国音乐学家谢弗提出"声音景观"理论,提醒我们注意技术环境中自然声音的消失,在这个意义上,"什么鸣尽漏"的困惑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是否正在失去用耳朵感知时间的能力?

当代社会中,"鸣尽漏"现象呈现出矛盾状态,都市噪音污染使人们饱受各种无意义声响侵扰;真正的有意义声音——自然声响、传统钟声、手工制品的制作声音——却在不断消失,英国声音艺术家凯蒂·帕特森的作品《寂静的黑暗》记录了冰川消融的声音,这些即将"鸣尽"的自然声响成为环境危机的听觉见证,日本"音风景保护运动"则致力于记录和保护各地独特的声音景观,防止它们彻底"漏尽"于时间之中,这些努力都在回应同一个问题:在声音与时间的辩证法中,我们该如何保存那些值得留存的声音记忆?

"什么鸣尽漏"——这个问题或许永远不会有最终答案,因为它本质上是对时间性与有限性的探询,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真正的时间是"绵延",是意识中的持续流动;而声音作为最具有时间属性的感知对象,恰恰能够唤起这种绵延体验,当我们静心聆听一段正在消逝的声音——无论是古老的钟鸣、远去的汽笛,还是亲人熟悉的话语——我们便在那一刻触摸到了时间的质地,这些即将"鸣尽"的声音通过我们的听觉和记忆获得新生,在心灵的"漏"中留下永恒的印记。

在这个信息爆炸却意义匮乏的时代,重提"什么鸣尽漏"的古老困惑,或许能帮助我们重新建立与时间、与声音的健康关系,学会倾听那些即将消失的声音,珍惜当下每一刻的"鸣",理解时间之"漏"的无情与公正,我们才能在声音与记忆的交织中找到对抗时间流逝的温柔力量,毕竟,人类文明最动人的部分,往往不在于那些喧嚣的永恒宣言,而在于那些自知短暂的美丽声响,那些明知会"鸣尽"却依然坚持发声的勇气。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5127.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