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歌与人生

归山,当母亲成为群山的一部分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19日 阅读:29 评论:0

"家母去世还山"——这六个字在纸上排列时,我忽然意识到,汉语中"去世"与"还山"的并置,构成了一个多么深邃的隐喻,母亲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quot;还"归于山,仿佛山才是她最初的来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想象中,山从来不只是地质构造,而是连接生死、贯通阴阳的神圣空间,母亲归于山,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以另一种形态继续存在于天地之间,这让我想起童年时母亲带我去扫墓的情景,她指着远处的山峦说:"那里睡着我们的祖先。"她自己也成为了山的一部分,成为了子孙后代将来会遥望的那抹青黛。

归山,当母亲成为群山的一部分

母亲生前最爱的活动是爬山,每到周末,她总会换上那双洗得发白的运动鞋,带上水壶和毛巾,独自一人走向城郊的小山,我曾不解地问她为何如此执着,她只是笑笑:"山里有答案。"现在回想起来,或许母亲早已与山达成了某种默契,她攀爬的不仅是物理高度,更是一种精神海拔,山接纳了她的汗水、叹息和偶尔的泪水,而最终,也接纳了她的全部,当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将母亲的骨灰盒递给我时,我忽然明白了"还山"的真正重量——这不是将什么"送还",而是让母亲回到她灵魂早已熟悉的地方。

在传统丧葬仪式中,"还山"环节充满了象征意义,记得那天清晨,我们捧着母亲的骨灰盒,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行走,道士在前引路,摇铃诵经,家人们紧随其后,山雾缭绕中,我恍惚看见母亲走在最前面,还是那件熟悉的蓝色外套,步伐轻快得仿佛不是去往长眠之地,而是赴一场期待已久的约会,下葬时,按照习俗要在墓穴底部铺上一层朱砂,象征大地子宫;放入骨灰盒后,再覆盖五色土,代表五行俱全,这些仪式都在诉说同一个理念:死亡不是消灭,而是回归到宇宙大化的循环之中,母亲从土地中来,现在又回到土地中去,完成了她的物质循环。

现代城市生活已经使我们与土地失去了这种亲密联系,水泥森林中长大的孩子,很难理解"还山"背后的深意,我的表侄女在葬礼后悄悄问我:"为什么要把奶奶埋在那么远的地方?"我试图解释"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却发现自己词穷,我们这一代人正处在传统与现代的断层线上,一方面不再完全相信风水龙脉,另一方面又无法全盘接受西式的死亡观念,母亲生前曾半开玩笑地说:"我走后,你们随便处理,撒海里也行。"但当真到了那一刻,全家人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还山",仿佛这是血液里自带的密码。

地理学家段义孚曾言:"地方是充满意义的空间。"对中国人而言,坟山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不仅是安葬先人的场所,更是家族记忆的地理坐标,母亲下葬后,那座原本普通的山对我们全家而言突然有了不同的意义,它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等高线,而是变成了可以对话的存在,每次路过,我都会不自觉地抬头寻找那个位置,仿佛能看到母亲站在那里挥手,清明节时,整个山坡上香烟缭绕,各家各户都在与自己的先人"对话",这种场景让我明白,"还山"实际上是为生者创造了一个可感知的怀念空间,让哀思有处可去。

在整理母亲遗物时,我发现了她的一本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山的高度和特征,玉龙雪山5596米,泰山1545米,连家乡那座不知名的小土坡也郑重其事地写着"海拔187米",最后一页写着:"最高的山在心里。"我忽然泪如雨下——原来母亲早已将她的山带在了身上,这让我重新思考"还山"的意义:也许我们送母亲回到地理上的山,正是因为她的内心早已如山般巍然,她的坚韧如岩石,胸怀如山谷,爱如永不干涸的山泉,这些品质随着她的骨灰渗入泥土,使那座山永远带上母亲的印记。

母亲"还山"后的第一个春天,我独自去扫墓,惊讶地发现坟头已经长出几株野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我蹲下身,听见泥土中有细微的响动,可能是昆虫,也可能是新芽破土的声音,这一刻,我忽然理解了道家"物化"的概念——母亲并没有消失,她只是化作了春草、山风、雨露,以另一种形态继续参与世界的运作,她的分子或许已经进入那朵野花,或者随着雨水流入山涧,最终汇入大海,科学家说人体由星尘组成,那么我们送母亲"还山",不过是让星尘回归宇宙的循环。

死亡改变了存在的方式,但并未终结存在本身,母亲"还山"后,我常常做同一个梦:她站在山顶向我微笑,身后是无边云海,醒来后,我会走到窗前远眺真实的群山,想象哪一座是母亲栖息的地方,渐渐地,我不再需要特定的坟茔来寄托哀思——每一片青翠的山林,每一道险峻的峡谷,都成了母亲存在的证明,她教会我以山的视角看待生命:既要有攀登的勇气,也要有扎根的坚韧;既能享受阳光,也能承受风雨。

"家母去世还山"——这六个字现在对我而言,不再是死亡的通知,而是重生的宣言,母亲回到了山的怀抱,而山将永远矗立在那里,成为我们思念时的望点,迷茫时的坐标,每次登高远眺,我都能感受到母亲的存在:她化作了吹过耳畔的风,脚下坚实的土地,以及远方连绵不绝的青色轮廓,这就是"还山"最深刻的含义:当至亲归于山川,整个大地都成了纪念他们的殿堂。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5345.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