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象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不同朝代对筷子的称呼有所不同,而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朝代,其饮食文化也极具特色,宋代人如何称呼筷子?当时的筷子使用习惯又有哪些特点?本文将围绕“宋代筷子叫什么”这一关键词,深入探讨宋代的筷子文化及其背后的社会风俗。 一、宋代筷子的称谓 在宋代,筷子最常见的称呼是“箸”(zhù),这一名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并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南宋文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多次提到“箸”,如“以箸取食”等,宋代文献中也有“筯”(zhù)的写法,与“箸”同义,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宴席时常用“筯”字。 宋代民间可能已经开始出现“筷子”这一称呼的雏形,由于“箸”与“住”(停止)谐音,船家忌讳“住”,故改称“快儿”或“快子”,寓意行船顺利,这一习俗在明代文献中已有明确记载,但宋代是否已广泛使用“快子”尚存争议,不过,从语言演变的角度来看,宋代可能是“箸”向“筷子”过渡的时期。 二、宋代筷子的材质与形制 宋代的筷子材质多样,主要包括: 1、竹木筷:最常见,价格低廉,普通百姓多用竹筷或木筷。 2、金属筷:贵族或富商可能使用银筷、铜筷,甚至金筷,既显身份,又可试毒。 3、象牙筷:皇室或高官使用,象征尊贵,如《宋史》记载宫廷宴席曾用象牙箸。 4、漆筷:表面涂漆,既美观又耐用,宋代漆器工艺发达,漆筷也较流行。 宋代筷子的形制与现代相似,但部分贵族使用的筷子可能更长,以适应分餐或宴席需求,宋代还出现了“匕箸”(勺子和筷子组合),用于正式场合。 三、宋代筷子的使用习俗 1、分餐与共餐: - 宋代仍保留一定的分餐制,尤其是正式宴席,每人面前设“匕箸”。 - 但民间家庭和市井饮食已趋向共餐,筷子成为共享食物的工具。 2、饮食礼仪: - 宋代士大夫注重餐桌礼仪,如《家礼》规定“执箸须正,不可敲击碗盘”。 - 筷子不可插在饭上(类似祭祀习俗),也不可用筷子指人。 3、筷子与市井文化: - 宋代酒楼、茶肆繁荣,筷子成为市井生活的常见物品。 - 《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夜市的小摊贩会提供“竹箸”供食客使用。 四、宋代筷子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1、烹饪方式影响筷子使用: - 宋代炒菜技术成熟,筷子更适合夹取小块食物,与勺子搭配使用。 - 面食(如面条、饺子)流行,筷子成为主要进食工具。 2、筷子与茶文化: - 宋代点茶盛行,搅拌茶汤的“茶筅”与筷子形制相似,部分茶具可能借用筷子功能。 3、筷子与外来文化: - 宋代与辽、金、西夏等政权交流频繁,游牧民族多用刀叉,但筷子仍是汉人主流餐具。 五、宋代筷子在文学与艺术中的体现 1、诗词中的筷子: - 苏轼《老饕赋》有“举箸常如服药”之句,形容美食令人陶醉。 - 陆游诗云“箸下万钱供一饱”,反映宋代饮食的奢华。 2、绘画中的筷子: - 宋代风俗画如《清明上河图》中,酒楼食客多用筷子进食。 - 墓葬壁画中常见“匕箸”组合,反映当时的饮食习俗。 六、宋代筷子文化的现代影响 1、语言演变:从“箸”到“筷子”的转变,反映了民间避讳文化的影响。 2、筷子工艺:宋代的漆筷、银筷工艺影响后世,至今仍有仿宋风格的筷子生产。 3、饮食传承:宋代形成的筷子使用习惯,如夹菜、搅拌等,仍是现代中餐的核心方式。 宋代筷子的主流称谓是“箸”,但民间可能已开始向“筷子”过渡,当时的筷子材质丰富、使用规范,并与饮食文化、社会风俗紧密相连,通过研究宋代筷子,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还能看到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演变,筷子仍是中国人餐桌上的重要符号,而宋代的筷子文化,无疑是这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609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4-02-10im
2024-02-11im
2025-05-03im
2024-02-10im
2024-02-10im
2025-05-04im
2024-02-10im
2024-01-08im
2025-05-05im
2024-01-2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