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邂逅:建筑师孟清远在项目受挫后,偶然来到城郊古寺,被"金碧矗斜曛"的奇景震撼,遇到在此写生的美术学院学生苏雯。
光影对话:两人从建筑美学角度探讨"金碧矗斜曛"现象,苏雯的写生作品意外捕捉到孟清远寻找的建筑灵魂,埋下合作伏笔。
古建探秘:他们共同研究古寺建筑群的光学原理,发现古代匠人利用金箔反射与建筑角度创造的特殊黄昏景观。
文化传承:在多次考察中,两人将现代建筑理念与传统智慧融合,孟清远重新找到设计方向,苏雯则获得毕业创作灵感。
夕阳见证:项目落成典礼上,两人在同样的"金碧矗斜曛"美景中确认心意,传统与现代在光影中达成完美交融。
本次写作重点围绕孟清远与苏雯的初次相遇,以及"金碧矗斜曛"这一建筑奇观带给他们的美学震撼与专业启发,展现传统建筑智慧与现代审美视角的碰撞。
金碧矗斜曛:当千年古建邂逅落日余晖
我第一次读到"金碧矗斜曛"这五个字,是在一本泛黄的建筑古籍扉页上,那时我刚从国外留学归来,满脑子都是扎哈·哈迪德的流线型和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对这句描述传统建筑光影效果的古语颇不以为然,直到那个深秋的傍晚,我在城郊的永宁寺亲眼见证了这五个字所描绘的奇景,才明白自己错得有多彻底。
作为"新锐建筑师"的头衔让我在过去三年接了不少商业项目,但最近设计的购物中心方案却被甲方以"缺乏文化底蕴"为由全盘否定,那天下午,我驱车漫无目的地行驶在郊外公路上,偶然看见山腰间露出一角飞檐,导航显示是座始建于北宋的寺庙,抱着散心的心态,我沿着石阶拾级而上。
永宁寺的建筑群依山势而建,主殿大雄宝殿坐北朝南,两侧钟鼓楼呈八字形展开,当我气喘吁吁爬到山门时,太阳已经西斜到三十度角的位置,山门前的银杏树洒落一地金黄,有个穿驼色风衣的姑娘正坐在石阶上写生,我本想直接绕过她,却被画板上跃动的色彩吸引了目光——她不是在描绘建筑实体,而是在捕捉飞檐翘角上流动的光斑。
"这是'溜金'工艺。"她头也不抬地说,笔尖在宣纸上轻点,"古代工匠把金箔贴在瓦当背面,阳光斜射时会形成这种跳跃的金色光点。"我这才注意到她画板旁摊开的笔记本上,赫然写着"金碧矗斜曛研究"几个娟秀小字。
正当我想询问这五个字的准确读音时,一阵风掠过银杏树梢,万千金叶沙沙作响,刹那间,西沉的太阳将光线调整到某个精确角度,整座大雄宝殿突然迸发出令人目眩神迷的光彩——鎏金宝顶折射出流动的琥珀色,青琉璃瓦泛起孔雀蓝的幽光,朱红廊柱在阴影中变成深沉的绛紫,最神奇的是,那些翘角上的铜铃在光线作用下,竟在地面投映出莲花状的影子,随着微风轻轻摇曳。
"金、碧、矗、斜、曛。"姑娘放下画笔,一字一顿地念道,"《营造法式》里形容建筑在夕照中的状态。"她的声音很轻,却像钟声般在我脑海中回荡,我这才发现自己的手机早已举起,连续按了二十多次快门。
后来我知道她叫苏雯,是美术学院建筑遗产保护专业的研究生,那天我们并肩坐在寺院前的石阶上,看着光影在斗拱间游走变幻,直到守门僧人前来清场。
"现代建筑总追求全天候的美观,却忘了光影才是最好的装饰师。"苏雯收拾画具时说,她卷起的袖口沾了赭石颜料,腕间戴着一串檀木佛珠,"古人建造时都考虑到了不同时辰的光线角度,你看这组鸱吻的倾斜度——"她指向正殿屋脊两端的陶制神兽,"正好能在冬至日落的四十五分钟里,把影子完整投射在月台上。"
我望着她手指的方向出神,在哈佛读建筑时,教授曾展示过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圆柱收分曲线如何修正视觉偏差,却从未有人告诉我,中国古建里藏着如此精密的光学计算,苏雯的写生本上,那些看似随意的色块此刻显现出深意——她用群青表现阴影中的彩绘,以钛白勾勒高光处的雕花,甚至用极细的狼毫笔描绘出椽头金箔反射的光路。
"能给我看看你的速写吗?"我指着她夹在画板边缘的几张草稿,其中一幅让我呼吸一滞:画面中心是香炉升起的袅袅青烟,背景里的大雄宝殿被简化成几何块面,但那些"金碧矗斜曛"的光影效果却被夸张处理,整幅画透着超现实的神秘感。
苏雯不好意思地抽回那张:"随手瞎画的,我在尝试用立体主义表现传统建筑的光影叙事..."她的话突然停住,我们同时发现草稿角落有个模糊的人影——那分明是站在香炉旁发呆的我,被夕阳拉长的影子与建筑投影交织在一起。
第二天我带着全站仪重返永宁寺,苏雯如约在石阶上等我,身边多了个装满测绘工具的双肩包,我们花了整个上午测量建筑群的方位角与高度,中午蹲在偏殿屋檐下啃面包时,她掏出本皮面笔记本。
"这是我整理的历代诗词中关于建筑光影的描写。"她翻到夹着银杏叶的那页,"范成大写'浮图金碧照山青',杨万里说'斜阳浮远寺',其实都在描述同一种光学现象。"她的指尖停在一幅手绘的分析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了永宁寺各建筑在春分、秋分时的受光情况。
下午三点十七分,我们屏息站在月台中央,当太阳运行至235度方位角时,钟楼西侧的格子窗突然在地面投下完美的菱形光斑,而东侧经幢的影子恰好延伸至大雄宝殿的须弥座,苏雯快速在速写本上记录着角度,我则突然理解了甲方说的"文化底蕴"——这不是玄学,而是古人将天文、地理、美学融为一体的智慧结晶。
"金碧是材质的光学特性,矗指建筑的垂直感,斜曛则是特定角度的夕阳。"苏雯说着调整三脚架上的相机,"但最妙的是这个'矗'字,你看——"她指向正在发生的一幕:随着太阳继续西沉,主殿的影子渐渐"站立"起来,与经幢的影子形成十字交叉,而金顶反射的光斑正好落在十字中心。
我突然想起毕业设计时导师的批评:"你的模型在人工光源下很漂亮,但放进真实环境就失去了灵魂。"此刻永宁寺的砖木结构正在演绎一场持续千年的光影戏剧,每一处构件都在与阳光对话,苏雯忽然把相机递给我:"试试用B门曝光,捕捉光线流动的轨迹。"
取景框里,我看到的不再是静止的建筑,而是随时间流转的生命体,当最后一道夕照掠过鸱吻的鳞甲,整座寺庙仿佛被施了魔法般,所有金色装饰同时亮起,又在转瞬间没入暮色,苏雯按下快门的声音与晚钟同时响起。
那个秋天,我陪苏雯完成了她的毕业课题《宋元寺院建筑光影营造研究》,她则帮我重新设计了购物中心的景观方案,我们将永宁寺"金碧矗斜曛"的光学原理转化为现代语言:中庭玻璃穹顶的菱形分割对应古建格栅的角度,休息区的遮阳百叶随太阳高度自动调节,甚至在地面镶嵌铜条来重现经幢影子的轨迹。
项目落成那天正值冬至,我和苏雯站在中庭等待奇迹时刻,当夕阳透过特制玻璃将金色光斑洒满整个空间时,她忽然轻声念出《诗经》里的句子:"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我望着她睫毛上跳动的光点,终于理解了古人为何要用"金碧辉煌"来形容心动的感觉。
现在每当我向客户解释"金碧矗斜曛"的读音与含义时,总会想起苏雯当初在石阶上的讲解,这五个字不仅教会我建筑与光影的对话,更让我明白真正的设计不是对抗自然,而是像那些无名的古代工匠一样,谦卑地聆听阳光的私语。
接下来故事可能会沿着这些方向发展:
檀木佛珠:苏雯腕间的佛珠是她祖父——一位古建修复大师的遗物,暗示她深厚的家学渊源,为后文揭示她掌握大量未公开的古建秘技埋下伏笔
哈佛往事:孟清远提到的哈佛教授后来成为他最大竞争对手,当对方剽窃"金碧矗斜曛"理念时,苏雯的家传文献成为关键证据
香炉青烟:草图中香炉青烟的特殊形态暗示寺庙存在隐蔽的通风系统,这个发现让他们在后续的古建修复项目中找到解决潮湿问题的关键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6142.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9-29im
2025-09-29im
2025-09-29im
2025-09-29im
2025-09-29im
2025-09-29im
2025-09-29im
2025-09-29im
2025-09-29im
2025-09-29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4-18im
2025-04-17im
2023-07-13im
2023-05-25im
2023-06-14im
2025-02-09im
2025-04-17im
2023-06-23im
2025-04-17im
2024-02-25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