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古代汉语中的表达方式及其演变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20日 阅读:68 评论:0

"谁"在古代怎么说?——探究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及其演变

谁在古代汉语中的表达方式及其演变

在现代汉语中,"谁"是最常用的疑问代词之一,用于询问人的身份或指代不确定的个体,在古代汉语中,"谁"并非唯一的表达方式,其用法和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本文将探讨"谁"在古代汉语中的不同表达方式,分析其语法功能,并考察其从先秦到近代的演变轨迹。

一、先秦时期的"谁"及其变体

在先秦文献中,"谁"已经广泛使用,但其形态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还有其他疑问代词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

**1. "谁"的基本用法

在《诗经》《论语》《左传》等先秦典籍中,"谁"主要用于询问人,

《诗经·小雅·何人斯》:"谁谓尔无羊?"

《论语·雍也》:"谁能出不由户?"

"谁"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或定语,

主语:"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宾语:"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定语:"谁家玉笛暗飞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 "孰"的用法

"孰"是先秦时期另一个重要的疑问代词,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常用于比较或选择疑问句中。

指人:"孰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指物:"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孰"与"谁"的区别在于:

- "谁"通常仅用于指人,而"孰"可以指人和物。

- "孰"常用于比较或选择疑问句,而"谁"更倾向于单纯询问身份。

3. "何"与"奚"的疑问用法

除了"谁"和"孰",先秦汉语还使用"何""奚"等疑问代词,

"何":"何人可以托六尺之孤?"(《论语·泰伯》)

"奚":"奚自?"(《论语·宪问》)

这些词虽然主要用于询问事物或原因,但在特定语境下也可以指人。

二、汉魏六朝时期的演变

进入汉代以后,"谁"的使用频率逐渐提高,而"孰"的指人功能有所减弱。

**1. "谁"的广泛使用

在《史记》《汉书》等文献中,"谁"成为主要的疑问代词,

《史记·项羽本纪》:"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汉书·高帝纪》:"谁可使者?"

**2. "孰"的指物功能增强

"孰"在汉代以后更多用于比较疑问句,

《论衡·问孔》:"圣贤之言,孰是孰非?"

**3. 新疑问代词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口语中出现了新的疑问代词,如"阿谁"(多见于乐府诗和佛经翻译),

《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阿谁"在口语中常见)

三、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定型

唐宋以后,"谁"基本成为指人疑问代词的唯一标准形式,而"孰"则主要用于书面语或固定表达。

**1. "谁"的绝对主导地位

在唐诗宋词中,"谁"的使用极为普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虽未直接使用"谁",但疑问句多用"谁")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何"指时间,而"谁"指人)

**2. "孰"的书面化

"孰"在唐宋以后主要用于文言文或固定表达,

《资治通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3. 近代汉语中的"谁"

明清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中,"谁"已经完全口语化,

《红楼梦》:"谁叫你送来的?"

《水浒传》:"你是谁?"

方言中仍保留一些古语遗留,如粤语中的"邊個"(边个)、闽南语中的"啥人"(siáng),但标准汉语中"谁"已成为唯一通用形式。

四、现代汉语中的"谁"及其变体

现代汉语中,"谁"仍然是标准疑问代词,但在不同方言和口语中有变体:

普通话:"他是谁?"

粤语:"佢係邊個?"

闽南语:"伊是啥人?"

客家话:"佢係麼儕?"

口语中还有"哪位""什么人"等替代表达。

五、结论

"谁"在古代汉语中的表达方式经历了从多样到统一的过程:

1、先秦时期:"谁""孰""何""奚"并用,各有侧重。

2、汉魏六朝:"谁"逐渐成为主流,"孰"转向书面语。

3、唐宋以后:"谁"完全占据主导,"孰"仅存于文言。

4、现代汉语:"谁"为标准形式,方言中仍有古语残留。

这一演变反映了汉语语法从复杂到简化的趋势,同时也展现了语言在历史长河中的自我调整与适应能力。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6262.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